顶尖心脏外科医生X急诊室护士
外冷内热 X 阳光热血
“一台手术定羁绊,两人并肩守生机。手术刀遇听诊器,即是圆满”
————————分割线————————
急救室的红灯亮起时,杨博文正推着抢救车狂奔,橡胶鞋底在瓷砖上擦出急促的声响。担架上的病人胸腔起伏微弱,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像在倒计时
杨博文左医生!3床主动脉夹层破裂,血压掉得厉害!
他冲进手术室时,声音还带着跑后的喘息
左奇函已经站在手术台边,蓝色手术服的领口系得一丝不苟。他没回头,指尖捏着的手术刀在无影灯下泛着冷光
左奇函肝素准备,体外循环机启动
声音平稳得像冻住的湖面,听不出丝毫波澜
这是杨博文第一次配合左奇函手术。这位年仅三十五岁就坐稳心外科主任位置的医生,在医院里是出了名的“冰山”——手术台上说一不二,对缝合线的粗细都要精确到毫米,前阵子还有护士因为递错钳子,被他冷着脸请出了手术室
体外循环机开始运转,血液在透明管道里流动的声音格外清晰。杨博文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值,忽然发现心率曲线有异常波动
杨博文左医生,病人有室颤迹象!
左奇函的手顿了0.5秒,随即下令
左奇函200焦耳除颤!
他的目光始终锁定在病人打开的胸腔里,那里跳动的心脏已经出现不规则震颤
左奇函肾上腺素1毫克静推
杨博文执行指令的手很稳。他知道左奇函在等什么——主动脉夹层破裂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四十分钟,每一秒都像在钢丝上行走。可当他看到左奇函握着手术刀的手,在病人血压骤降的瞬间,依旧保持着0.1毫米的精准切割时,心里忽然生出一丝莫名的信任
手术进行到第五十八分钟,意外发生了。缝合的主动脉壁突然渗血,鲜红的血珠迅速漫延开来。器械护士手一抖,止血钳掉在托盘里,发出刺耳的响
左奇函慌什么
左奇函的声音冷得像冰,却在伸手时,指尖极其稳定地接过杨博文递来的止血纱
左奇函钳夹位置往左移三毫米,注意避开冠状动脉分支
杨博文的心跳得飞快,却强迫自己冷静。他精准地调整止血钳的角度,目光与左奇函在半空中交汇——对方的眼底没有慌乱,只有对病灶的绝对专注,像猎人锁定了猎物
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毕,体外循环机缓缓停机时,窗外的天已经亮了。左奇函摘下口罩,下巴上冒出的青色胡茬透着疲惫,眼神却亮了些
左奇函生命体征稳定
他说,声音里终于带了点微不可察的松弛
杨博文瘫坐在椅子上,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他看着左奇函低头写手术记录,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竟比刚才的除颤声更让人安心
左奇函你刚才递钳的时机,很准
左奇函忽然开口,没抬头
杨博文愣了愣,随即笑了
杨博文左医生指挥得好
从那天起,他们成了医院里最特别的搭档。左奇函的手术通知单上,总会备注“杨博文配合”;杨博文值急诊夜班时,口袋里总揣着左奇函常用的那种型号的缝合针——他发现这位“冰山”医生,其实对某种品牌的缝合线过敏,只是从不声张
冲突还是难免的。有次抢救心梗病人,左奇函坚持要等造影结果再手术,杨博文却觉得病人情况危急,该立刻开胸。两人在急诊室门口争执,声音引来了护士长
左奇函你懂什么!
左奇函的脸色很难看
左奇函盲目开胸只会增加并发症风险!
杨博文可他等不到造影结果了!
杨博文的声音也高了些
杨博文我在急诊室见过太多这样的病人,每一秒都可能……
左奇函够了
左奇函打断他,却在转身进手术室时,声音低了些
左奇函准备体外循环,按你的判断来
那次手术很成功。结束后,左奇函把杨博文叫到办公室,扔给他一本厚厚的病例
左奇函这是近五年类似病例的统计,造影指导下的手术成功率高出17%
他顿了顿,补充道
左奇函但你刚才的判断,符合急诊处理原则
杨博文翻开病例,发现里面夹着张纸条,是左奇函的字迹:“急诊经验丰富,可多参与术前讨论”
冬天的一个深夜,杨博文在急诊室接了个车祸重伤员,多处骨折合并心脏挫伤。他一边处理伤口,一边给左奇函打电话,听筒里传来对方带着睡意的声音,却在听完病情描述后,瞬间清醒
左奇函保持呼吸道通畅,我十分钟到
左奇函冲进急诊室时,白大褂上还沾着雪。他没来得及换衣服,直接戴上手套检查病人,指尖触到杨博文刚包扎好的伤口时,动作顿了顿
左奇函绷带松紧度刚好,固定得不错
杨博文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暖了一下。他看着左奇函在手术台上忙碌,雪花在他发间融化,变成小小的水珠,却丝毫没影响他下刀的精准。忽然明白,这位外冷内热的医生,早已把他的习惯、他的判断,都悄悄记在了心里
年后的表彰大会上,左奇函作为优秀医生代表发言。他站在台上,目光扫过台下,在看到杨博文时停了几秒
左奇函一台成功的手术,需要精准的手术刀,也需要敏锐的听诊器。感谢我的搭档,让我知道,在生死线上,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杨博文坐在台下,看着那个总是板着脸的医生,此刻脸上竟带着点柔和的笑意。他忽然想起昨天值夜班,左奇函默默放在他桌上的热咖啡,想起他在手术记录里写下的“护士杨博文协助,操作规范”,想起那些在急诊室的深夜里,彼此递过的器械、交换的眼神
医院的走廊依旧人来人往,急救车的轮子碾过地面,带着奔向新生的希望。左奇函的手术刀精准如旧,杨博文的听诊器温暖依旧,他们在生死一线的战场上,从理念冲突到彼此依赖,早已成为对方最坚实的后盾——就像心脏与血管,缺一不可,共同跳动
后来,护士站的小姑娘们发现,左医生的办公室里,多了一盆小小的向日葵,是杨博文从家里带来的;而杨博文的急诊箱里,总躺着左奇函手写的急救流程卡片,边角都被磨得有些卷了
冰冷的医院里,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就像那把精准的手术刀,终于遇上了能读懂它温度的听诊器,在无数个日夜里,共同守护着生命的重量
————————分割线————————
芋圆宝宝们多多评论呀
芋圆欢迎宝宝们投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