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第37章,聚焦于苏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及其引发的深远影响:
---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厦。古典与现代交融的会议厅内,座无虚席。来自全球各国的文化部长、博物馆馆长、顶尖学者、艺术家以及科技领袖汇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而期待的气息。
苏晚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深蓝色套装,站在演讲台后。聚光灯下,她从容地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些代表着人类智慧与文化遗产的面孔。巨大的屏幕上,投射出她演讲的标题:
《当数字遇见古老:元宇宙时代的文化生命力》
她没有使用复杂的技术术语,而是从阿贡和“低语之森”的故事开始讲起。
“……在婆罗洲的雨林深处,一位年轻的传承者,用古老的自然观与现代的代码,为我们创造了一片会呼吸的数字森林。这告诉我们,技术,可以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翻译古老智慧的桥梁,而不是隔阂。”
她展示了“星云”平台上的其他案例:来自安第斯山脉的工匠如何将千年编织技艺转化为独特的数字纹理;一个欧洲博物馆联盟如何利用“元创界”重建已被战火摧毁的古迹,让全球用户得以“亲临”其境;一群来自不同大洲的年轻音乐家,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即兴合奏,融合出前所未有的声音……
“元宇宙,不应是文化趋同的加速器,而应是文化多样性的放大器。”苏晚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它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低成本的工具,让每一个独特的文化基因,都能找到表达的土壤和共鸣的受众。”
她话锋一转,谈及挑战与责任:
“然而,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同样存在。算法偏见可能导致某些文化被边缘化;虚拟世界的商业化浪潮可能吞噬掉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鸿沟可能让一部分人永远失去参与塑造未来的机会。”
她提出了“星云”和“开放元宇宙倡议组织”的思考与行动:
“……我们需要建立‘文化敏感性’算法审核机制;我们需要发起‘数字方舟’计划,优先帮助濒危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和活化;我们需要推动‘普惠接入’项目,让技术资源匮乏地区的创作者也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演讲的最后,苏晚望向全场,眼神坚定而充满希冀:
“元宇宙不是要创造一个取代现实的虚拟乌托邦,而是要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深度互动、相互滋养的数字层。在这里,古老的故事可以被重新讲述,失落的技艺可以被再次点亮,不同的文明可以展开前所未有的对话。我们的责任,是确保这个新生的数字世界,能够继承并弘扬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多样性、创造力与对生命的敬畏。”
她微微鞠躬:“谢谢。”
会场沉寂了大约两秒钟,随即,雷鸣般的掌声爆发出来,持久而热烈。许多文化界的代表,尤其是来自非西方国家的代表,眼中闪烁着激动和认可的光芒。苏晚的演讲,道出了他们内心深处对技术时代的担忧与期盼。
---
演讲结束后,苏晚被众多与会者团团围住。一位非洲国家的文化部长紧紧握住她的手:“苏女士,你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拥有丰富的口头传统和仪式,正苦于如何在数字时代传承。‘星云’的模式,给了我们希望!”
一位来自中东的博物馆馆长则表示,希望能与“星云”合作,将其馆藏的珍贵伊斯兰纹样,通过数字艺术的形式,带给全世界的年轻人。
反响之热烈,远超预期。
当晚,全球各大主流媒体都对苏晚的演讲进行了重点报道。《世界报》评论称:“苏晚为元宇宙注入了久违的人文关怀与全球视野,指明了技术发展的应有之义。”《时代》周刊官网的标题则是:《从商业领袖到文明思考者:苏晚在UNESCO重新定义科技公司的边界》。
“星云”的平台,在国际精英阶层和主流舆论中的形象,完成了一次关键的升华——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酷炫的科技产品,更是一个负有文化使命、致力于全球共赢的社会企业。
---
与此同时,“星云”团队与欧盟监管部门的沟通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展示了透明的平台规则、尤其是强调了为中小创作者提供的扶持政策和数据自主权后,欧盟方面的态度明显缓和,表示欣赏“星云”在推动公平竞争方面的努力,并期待在“开放元宇宙倡议组织”的框架下进行更深入的对话。
世界的门,正一扇接一扇地为苏晚和“星云”打开。
---
回到下榻的酒店,苏晚站在房间的落地窗前,望着巴黎璀璨的夜景。塞纳河畔的灯火,与“元创界”中流动的数据之光,在她脑海中交相辉映。
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前,她只需要对股东、对用户、对团队成员负责。而现在,她似乎还需要对某种更宏大的、关乎文明延续和人类共同未来的东西,承担起一份责任。
但这种压力,并未让她感到畏缩,反而激起了她更强烈的斗志。
她打开随身设备,接入了“元创界”。在“低语之森”的一隅,阿贡新创造的一种会根据用户情绪变化色彩的“心绪花”正在悄然绽放。
看着那如梦似幻的光芒,苏晚的嘴角微微上扬。
无论前路还有多少挑战,只要这份创造的火焰不熄,只要连接不同文明、赋能每一个独特个体的初心不改,她就有信心,在这波澜壮阔的世界舞台上,带领“星云”走得更远。
巴黎的共鸣,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