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碎合约:总裁的焰火囚笼
本书标签: 现代  原创国庆新征文 

第五十七章:框架之外

碎合约:总裁的焰火囚笼

“共生智能”框架的构想,在“探针”工作组内部达成共识后,并未被立即公之于众。苏晚深知,这个融合了“基础免疫”、“创造性沙盒”与“进化协议”的复杂框架,一旦抛出,必将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涌动的全球科技政治深潭。她需要时间,让“星云”首先完成框架最关键部分的实证,积累足够的技术底牌和话语权。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关于“星云”正在秘密研发一种旨在“从根本上规范全球AI发展”的新型框架的模糊信息,还是通过某些渠道泄露了出去,并迅速被各方势力捕捉、解读和放大。

一场围绕未来智能主导权的无声博弈,在“框架”正式公布前,已悄然拉开序幕。

首先发难的是“全球科技自由联盟” ,一个由多家硅谷巨头和激进技术乐观主义者资助的游说团体。他们发布了一份措辞尖锐的白皮书,标题赫然是:《警惕“星云”:新数字时代的“监管铁幕”》。白皮书将尚未露面的“共生智能”框架描绘成一种“基于恐惧和控制欲的 techno-authoritarianism(技术威权主义)”,指控“星云”试图通过设定技术标准,来扼杀创新自由,并确立自身在全球数字生态中的“数字君主”地位。

“他们想把所有的AI都变成听话的金丝雀,关在精心设计的笼子里鸣叫,却忘记了鹰隼的价值在于其搏击长空的野性!”联盟主席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呼吁全球开发者抵制“星云”的“野心”。

几乎同时,欧盟委员会下属的新设机构“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局”,向“星云”发来了一份措辞礼貌但内容极其详尽的问询函。函中列出了超过一百个问题,从“基础免疫层”的强制性可能对欧洲中小企业造成的负担,到“创造性沙盒”的监管边界如何界定,再到“进化协议”中的人类价值观由谁定义、如何定义,事无巨细,充满了欧洲式的规制理性与对权力集中的深刻不信任。

这封问询函本身,就是一套精密的行政试探武器。

更微妙的态度来自大西洋彼岸。该国商务部下属的“技术与安全办公室”没有公开表态,但其主导的、名为 “清晰路径” 的AI国家战略草案被有意泄露给媒体。草案中明确提出,要“确保美国在尖端AI,尤其是具有‘涌现’潜能的AGI(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并暗示“过于强调安全和可控性的外部框架,可能阻碍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一种隐晦的警告,表明他们视“星云”的框架为潜在的技术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

---

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质疑和警惕,“星云”内部也产生了分化。

以沈墨为代表的技术务实派主张妥协和调整。“我们可以先推出简化版的‘基础免疫’标准,将其定位为一种‘最佳实践’或‘安全认证’,而非强制标准。这样可以减少阻力,先解决最迫切的‘隐性突变’问题。”

而艾米莉·陈和其支持者则坚持框架的完整性。“妥协的‘基础免疫’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子!如果我们不能在最关键的领域(如医疗、金融)建立强制性的安全底线,那么‘共生智能’就失去了其最核心的价值——保护人类免受系统性风险侵害。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被指责‘垄断’或‘威权’,就放弃对底线的坚守!”

负责国际关系的副总裁则从地缘政治角度提出担忧:“我们现在就像抱着一块未经雕琢的和氏璧。所有人都看到了它的价值,也都想据为己有,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雕刻。如果我们不能找到一个平衡各方诉求、同时又守住核心原则的‘雕刻方案’,那么这块玉最终可能谁也得不到,甚至会在争夺中碎裂。”

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苏晚。她意识到,技术方案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个方案被世界所接受,是一场更加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的全面博弈。

---

在巨大的压力下,苏晚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她没有急于回应任何一方的质疑,也没有立刻公布框架细节,而是以“星云”和“开放元宇宙倡议组织”的名义,向全球发出了一个开放式邀请。

邀请的对象,并非只是政府官员或大公司代表,而是包括了顶尖的AI伦理学家、法学家、技术专家、中小企业和开发者代表、公民社会组织,甚至包括了对技术持强烈批判态度的哲学家和艺术家。

邀请他们参与一个名为 “共生之约:塑造智能未来的全球对话” 的系列线上研讨会。会议不设预设立场,不追求即时共识,唯一的目标是尽可能广泛和深入地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世界里,我们共同期望的‘美好未来’究竟是什么?为了抵达那里,我们需要共同遵守哪些最基本的‘交通规则’?”

苏晚在邀请信的开头写道:“我们承认,‘星云’提出的‘共生智能’框架仅仅是一个起点,一个用于激发讨论的草图。未来的规则,不应该由任何单一的公司、政府或地区来书写。它必须源于人类集体智慧的碰撞与融合。我们邀请您,不是为了说服您接受我们的方案,而是恳请您,与我们一同来描绘那张我们共同前往的未来地图。”

这一举动,巧妙地将“星云”从一个“规则制定者”的潜在靶心,转变为了“对话发起者”和“平台提供者”。它展现了谦逊与开放的姿态,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数字君主”的指控,将博弈的战场从“是否接受星云的框架”转移到了“我们应该共同构建一个怎样的框架”。

---

对话的过程混乱、冗长,甚至时常充满火药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利益诉求的参与者,对于“安全”、“自由”、“可控”、“创造”的权重和定义截然不同。

但正是在这种看似无休止的争吵中,一些超越地域和文化的基本共识,开始如同沙里淘金般,被一点点提炼出来。例如:任何AI系统都不应被设计用于欺骗或操纵人类心智;涉及人类生命和重大财产安全的决策,必须保留明确的人类监督和最终否决权;AI的开发和使用应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而非加剧歧视与不平等……

这些初步共识,虽然抽象,却为“共生智能”框架的进一步细化,提供了宝贵的、具有广泛合法性的价值基石。

苏晚没有指望通过一次对话解决所有问题。她的策略是,通过这个过程,一方面为“星云”争取时间和道义制高点,另一方面,也在全球范围内播下关于“负责任AI”的种子,并悄然将“星云”的核心关切融入这场全球大讨论之中。

她知道,当“星云”最终拿出一个吸收了全球智慧、并经过充分技术验证的“共生智能”框架详细版时,它所面临的重重阻力,或许才会真正开始松动。

框架之外的博弈,远比框架本身的技术设计更为复杂。这考验的已不仅仅是远见和技术,更是政治智慧、战略耐心和与整个世界沟通共情的能力。苏晚和她的“星云”,正走在一条无人走过的路上,每一步,都需要在理想与现实、坚持与妥协之间,找到最精妙的平衡点。

上一章 第五十六章:自由的边界 碎合约:总裁的焰火囚笼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五十八章:意外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