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县城的捷报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周边的村镇。百姓们提着鸡蛋、揣着窝头赶来慰问,临时医院的院子里堆起了小山似的慰问品,空气中飘着熬粥的香气,冲淡了硝烟的味道。
沈青禾在药房整理药品时,张医生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个油纸包。“青禾,你看我带什么来了?”他打开纸包,里面是几块海棠糕,糕点上的糖霜在灯光下亮晶晶的。
“这是……”沈青禾愣住了。北平的海棠糕,她有多久没吃过了?
“前几天进城时,看到个北平来的小贩,特意给你买的。”张医生笑着把糕点递过来,“你父亲以前总说,你最爱吃护国寺的海棠糕。”
沈青禾拿起一块,咬了一小口,熟悉的甜香在舌尖化开,眼眶却倏地红了。她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在放学后,变戏法似的从袖袋里摸出一块海棠糕,看着她狼吞虎咽的样子,笑得眼角堆起皱纹。
“张叔叔,谢谢您。”她哽咽着说。
“傻孩子,谢什么。”张医生拍了拍她的肩膀,“等解放了北平,咱们去护国寺,让你吃个够。”
这话像颗种子,在沈青禾心里发了芽。她开始更频繁地眺望北方,想象着北平城门打开的那天——她要第一个冲进书屋,拂去书架上的灰尘,把那些被查封的书重新摆上去;她要去父亲的坟前,告诉他,鬼子被赶跑了,他守护的山河,终于要太平了。
部队在县城休整了一个月,补充了兵员和物资。周明远根据上级命令,制定了攻打北平外围日军据点的计划。出发前,李默给电台换了新零件,调试时忽然“咦”了一声:“青禾,你听!”
电台里传来一阵嘈杂的电流声,夹杂着断断续续的广播:“……日军华北方面军宣布……撤退……北平城内……秩序……”
沈青禾和周明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震惊。鬼子要撤了?
“肯定是前线吃了败仗,撑不住了!”周明远握紧拳头,“同志们,准备出发!咱们去接北平回家!”
队伍向北平进发时,沿途的百姓夹道欢迎。有白发苍苍的老人端着热水,有年轻的姑娘往战士手里塞鞋垫,还有孩童跟在队伍后面,喊着“打鬼子,回老家”。沈青禾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刚加入游击队时,赵大勇说的话:“老百姓就是咱们的根,有他们在,咱们就永远打不垮。”
离北平越近,空气里的熟悉感就越浓。路边的树,田埂的形状,甚至风里的味道,都和记忆里的北平渐渐重合。她看到了永定河的支流,看到了西山的轮廓,心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
“前面就是西直门了!”侦查兵回来报告,声音里带着激动,“城门大开着,鬼子好像真的撤了!”
队伍加快了脚步。当西直门的城楼出现在视野里时,沈青禾的脚步顿住了。城楼还是那座城楼,青砖上的弹痕却比记忆里多了许多,像一道道狰狞的伤疤。城门下,几个穿着灰色军装的士兵正在张贴布告,周围围满了百姓,有人在哭,有人在笑,有人在喊“胜利了”。
“咱们……到了。”周明远的声音有些沙哑。
沈青禾往前走了几步,手指轻轻抚过城墙的砖缝。这里曾是她无数次经过的地方,如今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这里。
进城的路比想象中平静。日军撤退时虽然有些混乱,但在地下党的维持下,城内秩序还算稳定。街两旁的店铺大多关着门,但门缝里不时探出张望的脑袋,看到穿军装的队伍,有人悄悄竖起了大拇指。
沈青禾没跟着大部队去司令部,她提着药箱,径直往“阅微书屋”的方向走。路过协和医院时,她看到张医生正和几个医护人员在门口忙碌,便笑着挥了挥手。张医生看到她,也笑了,朝她摆了摆手,示意她快去。
书屋所在的胡同还是老样子,墙根的青苔,门口的石墩,都和记忆里一模一样。只是那扇熟悉的木门,如今挂着把生锈的大锁,门楣上的“阅微书屋”牌匾,被弹片刮去了一角,却依旧倔强地立在那里。
沈青禾站在门口,忽然听到身后传来脚步声。她回头,看到小王提着个菜篮子跑过来,看到她时,手里的篮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眼泪瞬间涌了出来:“青禾姐!你……你回来了!”
“我回来了,小王。”沈青禾走上前,帮他捡起滚落的土豆,“书屋……还好吗?”
“我一直照着您的吩咐,偷偷过来打扫,书都藏在邻居家了!”小王抹着眼泪,从怀里掏出一把钥匙,“您看,我就知道您会回来的!”
钥匙插进锁孔,“咔哒”一声轻响,仿佛解开了多年的枷锁。推开门,灰尘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书架还在,只是空了;父亲的书桌还在,砚台里的墨早已干涸。
沈青禾走到书桌前,指尖抚过桌面上的刻痕——那是她小时候趁父亲不注意,用小刀刻下的歪歪扭扭的“禾”字。时光仿佛一下子倒流回了那些平静的午后,父亲在看书,她在旁边练字,阳光懒洋洋的,连空气里都飘着墨香。
“青禾姐,这些书……”小王抱着一摞书走进来,正是当年被藏起来的那些。
沈青禾接过书,一本本擦去灰尘,重新摆回书架。《呐喊》《论语》《史记》……当最后一本书放好时,她忽然觉得,那些逝去的时光,那些牺牲的人,好像都随着这些书,回到了这间屋子里。
傍晚时分,周明远和李默来了。周明远手里拿着一面新做的牌匾,上面写着“新华书店”四个金字。“上级说,这书屋就交给你了。”他笑着说,“以后不光卖书,还要办夜校,教老百姓认字,让大家都知道,咱们为什么而战,胜利是怎么来的。”
李默则带来了一台收音机,放在父亲的书桌上。“刚收到的消息,日本投降了!”他打开收音机,里面传来播音员激动的声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收音机里的声音,胡同里百姓的欢呼声,远处传来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最动听的歌。沈青禾靠在书架上,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灯火,忽然笑了。
她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眼神,想起了赵大勇牺牲时的笑容,想起了山洞里摇曳的火把,想起了雪地里那轮金色的太阳。原来,那些在黑暗里咬牙坚持的日子,那些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道路,都是为了这一刻——让和平的灯火,重新照亮这片土地。
李默走到她身边,指着窗外:“你看,北平的灯,都亮了。”
沈青禾抬头望去,胡同里的家家户户都点亮了灯,一盏盏,一串串,像天上的星星落进了人间。她知道,这灯光里,有她的坚守,有无数人的牺牲,更有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希望。
“是啊,”她轻声说,眼里闪着泪光,却笑得无比灿烂,“都亮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