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观无色
本书标签: 轻小说 

无面身

观无色

佛问阿难:盲人眼前所见唯有黑暗,这“见”之本性,是否因此损坏?

答:否,盲人之“见”与明眼人之“见”,其能见之性并无不同。

在久远得时间都模糊了的年代,民间曾口耳相传着一个“盲人见暗”的异闻。说的是一位天生目盲的婴孩,因这“不祥”之症被生父裹以草席,弃于寒山破庙之外。夜鸮啼哭,寒露将凝之际,庙中一位行将就木的老僧,闻得风中一丝微弱的啜泣,循声将其拾回,叹道:“既不见世间色,或可见心中佛。”遂为其剃度,赐名鉴寂——取“明鉴本心,万籁俱寂”之意。

鉴寂于此青灯古佛间,苦修二十余载。他目不能视,耳便格外聪灵,心也愈发澄澈。忽一日深夜,值殿的小僧闻得他房中传来一声极轻的叹息,似解脱,似愉悦。次日,他便如脱胎换骨,言谈举止,无不暗合佛法精妙。昔日默默无闻的盲僧,竟口吐莲花,阐发无人能及的微妙法义,乃至周身隐隐有温和金光透出,仿若金身将成。

一时间,鉴寂圣名远播,千里不绝。原本香火寥落的野寺,顷刻间被汹涌而来的香客踏破门槛,供桌前的蒲团,竟无一刻空闲。

然而真正的神迹,发生在一个雨夜。据唯一在场的小僧回忆,他奉茶入鉴寂禅房,只见师父端坐蒲团,面容平静,肌肤之下竟如琉璃般剔透,可见其中光华流转。未及惊呼,鉴寂的肉身竟从指尖开始,化作无数流萤般的金色光点,徐徐升腾,不过数次呼吸之间,便在他眼前凭空消散,只余一阵异香满室,与那件悄然委顿于地的旧僧袍。

信徒大恸,继而欲为其塑像供奉,永世瞻仰。画师寻来那位亲眼所见的小僧,细细描述鉴寂容貌。小僧言之凿凿:“师父眉眼慈悲,鼻梁挺秀,唇角含笑……”可怪事随之而来,画师笔下容颜初成,那画像无火自燃,顷刻化为灰烬。连试七次,次次如此,甚至殃及画案。众人由愕然而转为惶恐,皆云是神明不容凡人窥视其真容,亵渎金身。

自此,无人再敢描摹鉴寂相貌。史料记载中,关于他的具体形貌也付诸阙如,只留下一段“盲僧化虹”的传说,与一尊为后世所供奉的、面容一片混沌光滑的——无面金身。

时光的河流无声冲刷,曾因鉴寂而户限为穿的庙宇,终究抵不住岁月的侵蚀。起初是远道的香客日渐稀疏,后来,连最近的村落也只在年节时才有人来上一炷心不在焉的香。

那尊无面金身依旧静坐于殿上,只是金彩渐渐被灰尘与蛛网蒙蔽,慈眉善目或是宝相庄严,既无人能知,也无人再费心揣度。供桌积了厚厚的尘,偶尔有山鸟从破牖飞入,歇脚片刻,留下一两声空寂的回响。曾经被万千脚步磨得光润的门槛,如今已被荒草与苔藓悄然吞没。

大山深处,这座小庙的原址,终于彻底回归了它最初的、属于山野的荒凉。风过廊庑,穿堂而入,只卷动几片枯叶,再无人声相应。

山外的世界几度更迭,而山脚下闭塞的村落,却仿佛被时光遗忘。那场短暂的热闹,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涟漪散尽后,水面复归于亘古的平静。人们仍旧过着祖辈相传的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一代人踩着上一代人的脚印,在一条相似的道路上,走完一个又一个轮回般的四季。

庙宇的兴衰,僧人的传说,都成了模糊得快要消散的呓语。只有山间的云雾,依旧在晨昏时分,准时为那无面的神佛,披上一层永恒的、寂静的薄纱。

上一章 姚疯子 观无色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云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