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雨林的冲突平息后,一份匿名报告在暗网流传:全球财富分配的基尼系数已突破0.7,而“阶梯知识”带来的技术红利,正加速向少数国家和资本聚集。报告末尾附着一张触目惊心的地图——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国家,用电成本下降了70%,而能源匮乏地区的电价仍在飙升,甚至出现了“技术隔离墙”。
林深将报告投影在银杏树下的石桌上,秋风卷着落叶掠过屏幕,像在撕扯那些冰冷的数据。“第四级‘阶梯知识’是关于资源分配算法的。”他调出一组复杂的公式,“共生文明用了八百年完善它,核心是‘动态平衡’——根据每个区域的人口、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自动调节技术共享的节奏,避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苏芮却皱着眉,指尖点向地图上的非洲萨赫勒地区:“但这里的部落长老拒绝了我们的能源援助,说‘太快的光明会灼伤眼睛’。他们更需要的是基础农业技术,而不是先进的反应堆。”她顿了顿,补充道,“就像给沙漠里的人一艘船,看似是帮助,实则是负担。”
这时,陈老带着一位皮肤黝黑的老人走进院子。老人穿着绣着图腾的长袍,是萨赫勒地区最大部落的酋长,也是刚成立的“全球南方发展联盟”代表。“我们不要施舍的技术。”老人用法语说,声音沙哑却有力,“我们要自己种出粮食的能力,要让孩子学会读书的教室,这些比任何反应堆都重要。”
他从布袋里掏出几颗饱满的种子:“这是我们培育了千年的抗旱麦种,能在沙漠边缘生长。你们的技术能让它增产吗?不是用转基因,是用你们说的‘生态适配’方法。”
林深接过种子,青铜钥匙贴近时,表面的符号亮起,显示出麦种的基因序列——其中一段与沙漠甲虫的保水基因高度相似,只是尚未被激活。“共生文明有类似的技术。”他眼睛一亮,“不是改造基因,而是用特定的声波频率,唤醒植物自身的抗逆性,就像给它唱生长的歌谣。”
试验在萨赫勒的绿洲展开。林深和苏芮搭建的声波装置,外形像几排竖琴,风吹过时会发出特定的频率。部落的孩子们好奇地围着看,当他们看到原本需要三个月成熟的麦子,在声波滋养下两个月就结出饱满的麦穗时,发出了清脆的欢呼。
酋长抚摸着麦穗,眼眶湿润:“这才是我们要的‘阶梯’——不是让我们跳着跟上别人,而是帮我们把脚下的土地踩实。”
但麻烦很快找上门。一家跨国农业公司的代表突然出现在绿洲,拿着专利文件声称:“声波增产技术的核心算法,与我们三年前申请的专利高度相似,你们涉嫌侵权。”
林深看着文件上的日期,冷笑一声:“你们的专利申请于2077年3月,而我们的技术源自共生文明的星图记录,解析时间是2076年11月,比你们早了四个月。”他调出青铜钥匙的解析日志,时间戳清晰可辨,“更重要的是,你们的算法里没有‘生态阈值’限制,会导致土壤过度消耗,而这正是‘阶梯知识’的安全锁。”
对方脸色一变,却仍强词夺理:“技术无国界,但专利有归属。要么支付使用费,要么停止使用。”
僵持之际,酋长突然吹响了骨笛。附近几个部落的人闻讯赶来,手持农具围在绿洲边缘。“这片土地是我们的,种子是我们的,连风都是我们的。”酋长举起麦穗,声音传遍旷野,“你们想把风也专利化吗?”
最终,跨国公司的人在当地民众的注视下灰溜溜地离开。这件事却让林深意识到,资源分配的公平,不仅需要技术算法,更需要打破既有的利益壁垒。
他们在全球南方发展联盟的帮助下,建立了“技术共享池”——所有基于“阶梯知识”开发的技术,都必须在池中开放基础代码,允许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需求修改,而专利持有者只能收取象征性的费用,用于技术迭代。
穆勒在联合国大会上展示这项成果时,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动态图:代表技术的蓝色光点,正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像水往低处流般自然。“这不是慈善,是文明存续的必要条件。”老人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遍大厅,“就像一条河,只有支流丰沛,主干才能奔腾不息。”
半年后,萨赫勒的麦田连成了金色的海洋。林深和苏芮站在麦田边,看着孩子们追逐着蝴蝶奔跑,他们的笑声里,没有了饥饿的阴霾。酋长递给他们一碗新磨的麦粉粥,热气腾腾的粥里,映着两人的笑脸。
“下一级‘阶梯’该通向哪里?”苏芮问。
林深看向星空,青铜钥匙在口袋里微微发烫,星图上的“共生文明”光点旁,新的符号正在解锁——那是关于星际交流的初级密码,简单,却充满了善意的邀请。
“或许,该让人类学会抬头看看了。”他轻声说,风吹过麦田,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为这个决定鼓掌。
月球背面的沉默之眼,似乎也轻轻闪烁了一下,仿佛在说:时候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