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最后一场梨花雨
本书标签: 校园 

番外一·博士论文

最后一场梨花雨

北京的第七个春天,来得格外早。窗外的玉兰已经含苞,研究室里的暖气还没停。

我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显示着博士论文的最终稿——《基于全感官体验的视障儿童艺术教育模式研究》。八年的研究,终于要画上句号。

张教授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打印好的论文稿:“出版社那边很满意,准备下个月就出版。”

我接过稿子,手指抚过封面上的标题。这本书记录的不仅是我八年的研究成果,更是宋晚未竟理想的延续。

“答辩安排在周五,”张教授说,“宋晚的母亲说要来。”

我点点头。这些年,她把我当成另一个儿子,每次来北京都要见面。

晚上整理研究室时,我在书架最底层发现了一个旧纸箱。打开一看,是宋晚所有的画作

,信件。这些年我一直带在身边,从宿舍到公寓,从公寓到研究室。

最上面是那幅未完成的北京街景,画纸已经泛黄,但墨迹依然清晰。我小心地展开,在画作的背面发现了一行从未注意到的小字:

「愿你的每一步,都踏在我梦想的路上。」

手机震动,是周屿发来的消息。他已经在上海的一家医院工作了三年,成了小有名气的眼科医生。

「论文终稿完成了?需要我来北京给你加油吗?」

我回复了一个笑脸。这些年,我们的联系从未断过。他每年都会来北京开会,我们总要聚一聚,聊聊近况,聊聊宋晚。

周五的答辩很顺利。委员会的教授们对我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项研究填补了国内特殊教育领域的空白。

答辩结束后,宋晚的母亲捧着一束梨花走进来。这个季节北京还没有梨花,不知她是从哪里找到的。

"他一定会为你骄傲。”她拥抱我,眼中闪着泪光。

那晚,我们一起去吃了涮羊肉。宋晚的母亲说起他小时候的趣事,说他想当画家,又担心养活不了自己,整天愁眉苦脸。

“后来他想通了,”她笑着说,“说要把画卖给全世界最有钱的人,然后用赚来的钱建一所最大的盲校。”

我握紧酒杯,感受着那份从未熄灭的热忱。

论文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多家特教学校邀请我去讲课,教育部也派人来调研,考虑将全感官艺术教育纳入特殊教育课程标准。

最让我意外的是,一家国际慈善基金会联系我,希望资助建立一所全新的盲校,就以宋晚的名字命名。

“我们被他的故事打动,”基金会的代表说,“也认同您的教育理念。”

选址考察持续了三个月。最后,我们定在北京市郊的一个园区,那里有大片的空地,可以种满梨树。

开工仪式那天来了很多人——宋晚的家人、朋友、老师,还有我曾经教过的盲校孩子们。小雨已经长成大姑娘,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小杰成了一名按摩师,专程请假赶来。

我站在奠基仪式的讲台上,看着台下的人群。阳光很好,照在每个人脸上。

“这所学校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个年轻的画家,”我说,“更是为了延续一个关于爱与光明的梦想。”

铲起第一抔土时,我仿佛看见宋晚站在人群最后,穿着那件熟悉的白色衬衫,对我微笑。

学校建设期间,我辞去了盲校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新学校的筹备。设计教室,挑选教具,招聘老师...每一天都忙碌而充实。

周屿来北京出差时,特地到工地来看我。

“你实现了他的梦想,”他看着初具规模的校舍说,“也找到了自己的路。”

我点点头。校舍的墙上,将要挂满宋晚的画作。艺术教室里,会摆放他设计的全感官教具。校园里,已经种下了五十棵梨树苗。

“等到明年春天,这里就会开满梨花。”我说。

周屿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问:“这些年,你一个人...不寂寞吗?”

我望着远处忙碌的工人,轻声说:“有他的回忆相伴,有他的理想相随,怎么会寂寞。”

学校建成那天,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媒体记者们的相机闪个不停。

我带着嘉宾参观校园,讲解每一个设计背后的理念。在艺术教室的墙上,挂着那幅《最后一场梨花雨》,旁边是宋晚关于全感官艺术教育的手稿。

“这里将是孩子们感受美、创造美的地方,”我说,“不论他们能否看见。”

晚上,我一个人留在空荡的校园里。月光洒在新建的操场上,梨树苗在夜风中轻轻摇曳。

我走到最大的一棵梨树下——这是从母校移植过来的,那棵老梨树的子孙。

“你看,”我轻声说,“我们的学校建成了。”

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遥远的回应。

回到办公室,我打开电脑,开始撰写新的教案。窗外的天空渐渐泛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我知道,在这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有他的影子。

在每一堂艺术课上,都会有他的理念。

在每一个孩子的笑容里,都会有他未尽的梦想。

而我会继续走下去,带着他的眼睛,看着这个他来不及亲眼看见的世界。

梨花总会再开。

春天总会再来。

而爱,永不落幕。

上一章 第十章·他予的光明(完结) 最后一场梨花雨最新章节 下一章 番外二·两人莫名其妙的相识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