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胤煜
本书标签: 古代 

烛影

胤煜

金陵城破的那夜,细雨无声。

赵匡胤站在南唐皇宫的最高处,俯瞰这座被自己亲手征服的城市。灯火次第熄灭,唯有远处一座小楼仍亮着微光,像是不肯闭上的泪眼。

“他还在写词?”赵匡胤问身后的内侍,声音在雨雾中显得有些模糊。

“回陛下,李国主自受降以来,日夜伏案书写,不曾间断。”

赵匡胤挥手屏退左右,独自走向那点孤灯。雨丝沾湿了他的龙袍,但他浑然不觉。

小楼的门虚掩着,赵匡胤推门而入时,先看见的是满地的宣纸,墨迹未干,像是刚刚写就便被弃置一旁。李煜背对着他,肩胛骨从薄衫中突出,随着书写的动作微微颤动,像是一只挣扎欲飞的蝶。

“为何不睡?”赵匡胤开口,声音比自己预想的要柔和。

李煜的背影僵了一瞬,却没有回头。“怕梦到故国山河,不如不睡。”他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带着江南水汽般的温润。

赵匡胤俯身拾起一页散落的词稿,上面墨迹淋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他的指尖抚过那些字句,仿佛能触到书写时的颤抖。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李煜忽然接了下去,终于转过身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四目相对的一刻,赵匡胤感到心头某处猝不及防地软了下去。李煜的眼睛很亮,不是他想象中的颓败,而是某种淬炼过的清明,映着烛火,如同寒星。

“恨朕吗?”赵匡胤问了一个从未问过任何降臣的问题。

李煜轻轻摇头:“恨过。但现在明白了,江山更迭如同花开花落,无关个人爱憎。陛下是顺应天命,而我...”他顿了顿,唇角牵起一个极淡的笑,“是辜负了天命。”

赵匡胤向前几步,走到书案前。案上铺着一张新纸,墨迹未干:“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他念出声来,感到胸口闷痛。

“陛下也读词?”

“朕读的不是词,”赵匡胤抬眼看他,“是江山。”

烛火噼啪一声爆出灯花,两人的影子在墙上晃动,时而相交,时而分离。窗外雨声渐密,敲打着这个不眠之夜。

“那日在汴京受降,你为何穿白衣?”赵匡胤突然问。

李煜垂眸:“为故国服丧。”

“也为你自己?”

“陛下圣明。”

赵匡胤忽然很想伸手碰碰他单薄的肩头,但最终只是握紧了拳。帝王的身份像一道无形的屏障,隔开了那些不该有的念头。

“听说你擅长音律。”赵匡胤转变了话题,“可为朕奏一曲?”

李煜默然片刻,取过墙上的琵琶。指尖拨动,凄清乐声流淌而出,不是江南的柔靡之音,而是金戈铁马般的激越。赵匡胤一怔,听出这是自己当年征战时的旧曲。

“你怎会此曲?”

“知己知彼。”李煜抬眼看他,眼中有一闪而过的狡黠,像是冰封湖面下突然游过一尾鱼。

赵匡胤终于笑了。这是自他进入这小楼后的第一个笑容:“好一个知己知彼。”

曲终时,烛火已燃至过半。赵匡胤发现自己竟在这小楼上待了将近一个时辰,这是从未有过的事。作为帝王,他的时间以战事和朝政计算,不以烛影摇红的长度计量。

“随朕回汴京吧。”赵匡胤说,声音里有着自己都未察觉的温和,“不必为囚,可为词臣。”

李煜放下琵琶,久久不语。最后他轻声道:“陛下可知,金陵城破那日,我本欲自焚殉国。”

赵匡胤感到一阵寒意掠过脊背。

“为何改变主意?”

“因为想明白了一件事。”李煜走向窗边,望向北方,“国可亡,文化不可绝。我的词,我的乐,是这片土地最后的呼吸。若我死了,谁还记得江南曾经的样子?”

赵匡胤走到他身后,两人的影子再次交叠在一起。

“在汴京,你可以继续写。朕答应你,你的文字会流传下去,比朕的江山更久远。”

这是帝王的承诺,却带着私心的温度。赵匡胤看着眼前这个单薄的身影,忽然明白自己为何一次次推迟北归的日期,为何独独对这位亡国之君格外宽容。

不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怜悯,而是另一种更复杂难言的情感——如同明月映照江水,看似触手可及,实则隔着一个天地的距离。

“陛下...”李煜忽然转身,几乎撞进赵匡胤怀中。他退后一步,却被赵匡胤扶住了手臂。

肌肤相触的瞬间,两人都怔住了。烛火又爆出一朵灯花,像是在提醒着什么。

“去吧,”赵匡胤先松开手,声音有些沙哑,“收拾行装,三日后启程。”

他转身欲走,衣袖却被轻轻拉住。

“陛下可会读我的词?”李煜问,眼中烛光摇曳。

“每首都读。”赵匡胤回答,没有回头。

走出小楼时,雨已停了。东方微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赵匡胤站在晨光中,忽然想起自己年少时读过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

他终将成为历史中的明君,而李煜将成为文学里的谪仙。两种不同的永恒,在这一刻交汇,然后各奔东西。

唯有那夜的烛影,摇红了一整个王朝的记忆。

胤煜最新章节 下一章 汴京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