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洪武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四章:滁州聚义

大明洪武

元至正十三年秋,滁州城外的琅琊山已染上层林尽染的秋色。朱元璋勒住马缰,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身后跟着徐达、常遇春等心腹将领,以及刚收编的定远义军,总计三万余人马。

“将军,滁州守将也先帖木儿是元军悍将,据说此人善用铁骑,当年在徐州曾一日破三寨,不可小觑。”徐达策马上前,递过一份探报,纸上画着滁州城的布防图,西门外标注着“元军铁骑营”的字样。

朱元璋接过探报,指尖在“铁骑营”三个字上点了点:“也先帖木儿?倒是个硬骨头。不过他的铁骑再凶,也得吃粮草——滁州城内存粮不足半月,这是他的软肋。”

三日前,他们从定远出发时,李士元特意送来一封密信,说滁州乡绅不堪元军盘剥,愿做内应,只求朱元璋早日破城。信中还附了一份城中粮库的分布图,这让朱元璋心里有了底。

队伍行至滁州东门十里外的小镇扎营。这小镇名叫“瓦店集”,因早年烧瓦得名,如今却只剩几间破瓦屋。朱元璋没让士兵进驻民房,而是在镇外的空地上搭起营帐,还让人把镇里的孤寡老人接到营中照料,分了些粮食给他们。

“将军,您这又是何苦?”周德兴不解,“咱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行善的,省下些粮食不好吗?”

朱元璋正在帮一位老婆婆修补漏雨的屋顶,闻言回头笑道:“德兴,你忘了钟离老家的刘婆婆?当年咱们讨饭,她总偷偷给咱们留半个窝头。这些老人,说不定就是谁家的爹娘,善待他们,就是善待人心。”

周德兴挠了挠头,不再多言,转身招呼士兵去挑水劈柴了。

傍晚时分,滁州城里来了个货郎,挑着一副空担子,说是来营中换些盐巴。守卫的士兵认出他是李士元信中提到的内应张二,便引他去见朱元璋。

张二摘下头上的草帽,露出满是汗水的脸:“朱将军,也先帖木儿听说您来了,把城外的粮草都运进了城,还下令紧闭四门,说是要跟您耗到底。”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纸,“这是城中水井的分布图,他让人在西门外的井里下了毒,将军千万当心。”

朱元璋接过图纸,眉头微蹙:“此人倒是狠辣。城中百姓可有受难?”

“苦啊!”张二叹了口气,“也先帖木儿抓了不少壮丁去修城墙,不给饭吃,昨天就饿死了三个。城里的大户都被他逼着捐粮,稍有迟疑就抄家,现在人人自危。”

朱元璋沉默片刻,对张二道:“你回去告诉百姓,三日之内,我必破城,让他们安心等着。另外,设法把这封信交给南门守将陈野先——告诉他,若他愿打开城门,我保他全家平安,还给他一个副将之位。”

张二接过信,小心翼翼地藏在扁担缝里,连夜返回滁州城。

三日后清晨,也先帖木儿正在城楼上饮酒,忽然见城外的红巾军营地一片混乱,像是在争吵。他探头细看,只见不少士兵扛着包裹往东边跑,还有人在营前大喊:“定远老家被元军抄了,咱们快回去报仇啊!”

“哈哈哈!”也先帖木儿大笑,“朱元璋这草寇,果然是乌合之众!传令下去,开西门,本将军要亲自率军追杀,活捉朱元璋!”

他哪里知道,这正是朱元璋的计策。那些“逃跑”的士兵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故意让也先帖木儿看到,引他出城。

西门缓缓打开,五千铁骑如黑云般涌出,也先帖木儿一马当先,挥着弯刀大喊:“杀啊!”

眼看元军进入了预设的埋伏圈,朱元璋在山岗上举起令旗,大喊一声:“放箭!”

刹那间,两侧山坡上箭如雨下,元军铁骑纷纷中箭倒地。也先帖木儿大惊,知道中计,急忙下令撤退,却发现后路已被徐达率领的步兵截断——那些步兵手持长枪,排成密集的方阵,专刺马腿,任凭铁骑如何冲撞,方阵纹丝不动。

“常遇春!”朱元璋大喝。

“末将在!”常遇春应声而出,他手持一柄丈八长矛,骑着一匹黑马,如离弦之箭般冲向也先帖木儿。

也先帖木儿挥刀迎战,两人战在一处。常遇春力气极大,长矛舞得虎虎生风,没几个回合,就一枪挑飞了也先帖木儿的弯刀,再一矛刺穿了他的咽喉。

元军见主将被杀,顿时溃散。朱元璋率军掩杀,直追到滁州城下,却见城门紧闭,城楼上站着的竟是南门守将陈野先。

“朱将军,”陈野先在城楼上拱手,“末将已斩杀西门守兵,愿献城归降!”

原来,张二成功将信送到了陈野先手中。陈野先本就对也先帖木儿的残暴不满,见朱元璋善待百姓,又有诚意,便决定倒戈。

城门打开,红巾军浩浩荡荡进入滁州城。朱元璋直奔粮库,见里面果然囤积着不少粮食,当即下令开仓放粮,让百姓排队领取。

“朱将军!”一个老汉捧着米袋,跪在地上泣不成声,“您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啊!也先帖木儿那狗贼,把我们的粮食都抢光了,还说要把我们当炮灰……”

朱元璋扶起老汉,声音沉缓:“老人家,从今往后,滁州城里再没有元军,只有想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红巾军。”

他让人把也先帖木儿的家产分给贫苦百姓,又下令释放被抓的壮丁,给他们分了粮食和路费。那些壮丁中,有不少人当即表示要加入红巾军,朱元璋笑着答应了。

进城后的第三日,朱元璋正在处理军务,忽然有士兵来报,说门外有个叫李善长的读书人求见。

“李善长?”朱元璋愣了一下,这名字似乎在哪里听过。

士兵道:“此人说,他是定远人,曾在李士元先生门下求学,听闻将军招贤纳士,特来投奔。”

朱元璋连忙让人请他进来。只见李善长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面容清癯,眼神却很亮,见到朱元璋,拱手行礼:“草民李善长,拜见朱将军。”

“先生请坐。”朱元璋示意亲兵上茶,“不知先生有何赐教?”

李善长没有喝茶,而是反问:“将军可知,汉高祖刘邦何以得天下?”

朱元璋道:“刘邦知人善任,能容人。”

“不止于此。”李善长道,“刘邦入关中,与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故能得民心;他用萧何镇关中,足食足兵;用韩信定天下,所向披靡;用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才是他能战胜项羽的根本。”

朱元璋眼睛一亮:“先生的意思是……”

“将军如今占据滁州,已有了根基,”李善长看着他,“但要成大业,还需三样东西:一要得民心,轻徭薄赋,让百姓安于耕作;二要得人才,广纳贤才,不问出身;三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不可像其他义军那般烧杀抢掠。”

这番话,句句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他起身离座,对着李善长深深一揖:“先生之言,如拨云见日,重八受教了。若先生不弃,愿屈就军中参谋,与我共图大业?”

李善长微微一笑:“固所愿也。”

自此,李善长便留在了朱元璋身边,负责处理粮草、户籍等事务。他果然是个奇才,把军中的账目打理得清清楚楚,还制定了一系列安抚百姓的政策,滁州城的秩序很快就稳定下来。

一日,朱元璋在府衙后园散步,见李善长正在给几株兰花浇水,便走过去笑道:“先生还有这雅兴?”

李善长放下水壶:“将军可知,这兰花虽娇弱,却最耐得住寂寞。成大事者,亦当如此,既要能在乱世中扎根,又要守得住本心。”

朱元璋点头:“先生说得是。只是如今四方豪杰并起,陈友谅在武昌,张士诚在苏州,都比我势大,不知何时才能平定天下。”

“将军勿急。”李善长道,“陈友谅虽强,却多疑好杀,不得人心;张士诚虽富,却偏安一隅,无进取之心。将军只要稳步发展,积粮练兵,待时而动,必能取而代之。”他指着园中的竹子,“您看这竹子,前三年只长三寸,却在地下默默扎根数百尺,第四年便能一日长三尺。将军如今做的,就是扎根的事。”

朱元璋望着满园的青翠,心中豁然开朗。他知道,李善长不仅是个好参谋,更是个能为他指明方向的引路人。

不久后,郭子兴派人来滁州,说濠州被孙德崖和元军夹击,处境危急,让朱元璋速回援。朱元璋召集众将商议,徐达道:“元帅待我们不薄,理应回援。”常遇春却道:“孙德崖反复无常,回去怕是会中他的圈套。”

朱元璋沉思片刻,对李善长道:“先生怎么看?”

李善长道:“将军若不回,会落下忘恩负义的名声;若回,需得有防备。可留徐达守滁州,将军带少量精锐回去,见机行事。”

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挑选了三千精兵,由常遇春率领,自己则带着马氏和几个亲兵,星夜赶回濠州。

刚到濠州城外,就见郭子兴被几个士兵押着,孙德崖站在城楼上冷笑:“朱元璋,你可算回来了!你义父勾结元军,证据确凿,你若识相,就束手就擒,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朱元璋心中一沉,知道这是孙德崖的阴谋。他勒住马,朗声道:“孙德崖,你少血口喷人!元帅对红巾军忠心耿耿,怎么可能勾结元军?你若敢伤元帅一根汗毛,我朱元璋必踏平濠州,让你碎尸万段!”

他的声音洪亮,传遍了整个濠州城,城头上不少士兵都是他当年带出来的,闻言纷纷面露犹豫。孙德崖见状,急道:“放箭!给我射死他!”

就在这时,郭子兴突然挣脱束缚,一头撞向身边的士兵,大喊:“重八快走!别管我!”

混乱中,一支冷箭射向郭子兴,朱元璋眼疾手快,一箭射落了那支箭。常遇春趁机率领精兵冲杀过去,城头上的士兵见状,纷纷倒戈,打开了城门。

孙德崖见大势已去,带着亲信仓皇逃跑。朱元璋冲进城内,扶住受伤的郭子兴,泪水夺眶而出:“元帅!”

郭子兴握住他的手,气若游丝:“重八……我不行了……濠州……滁州……都交给你了……”说罢,溘然长逝。

朱元璋将郭子兴厚葬,然后在濠州城内召集众将,宣布合并濠州与滁州的兵力,由自己统一指挥。他还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以报其知遇之恩。

处理完濠州的事务,朱元璋返回滁州。李善长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见他面带哀容,便道:“将军节哀。元帅在天有灵,也定会希望将军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变得坚定:“先生说得对。我定不会辜负元帅的期望,更不会辜负天下百姓的期盼。”

他站在滁州城楼上,望着西南方向。那里,是长江,是集庆(今南京),是他下一步要夺取的目标。他知道,郭子兴的去世,意味着他必须独自扛起重担,前路会更加艰难,但他无所畏惧。

因为他的身边,有李善长这样的谋臣,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猛将,更有无数渴望太平的百姓。这些,都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夜色渐深,滁州城内的灯火次第亮起,像一颗颗闪烁的星辰。朱元璋知道,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序幕。而滁州,就是他迈向那辉煌时代的又一个坚实台阶。

上一章 第四章:滁州聚义 大明洪武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五章:过江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