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洪武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六章:龙战鄱阳

大明洪武

元至正二十三年夏,鄱阳湖面上的风带着灼人的热气。朱元璋站在“帅”字大旗下,望着远处黑压压的战船,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对面,陈友谅的巨舰如小山般排列,帆樯遮天蔽日,船头的“汉”字大旗在风中狂舞——这位自称“汉王”的枭雄,倾尽六十万水陆大军,要在此地与他决一死战。

三日前,陈友谅以倾国之力围攻洪都(今南昌)。守将朱文正(朱元璋侄子)苦撑八十五日,城破在即,派来的求援信使几乎是爬着冲进应天府的。朱元璋知道,洪都若失,陈友谅便可顺江而下直取应天,他不得不亲率二十万大军,星夜驰援。

“将军,”刘基踏着甲板走来,长衫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陈友谅的巨舰‘混江龙’有三层楼高,可载千人,咱们的战船多是中小型,硬碰硬怕是吃亏。”

朱元璋望向己方船队,最大的战船也不及对方的三分之一,士兵们望着对面的巨舰,脸上难免露出怯色。他忽然拔出腰间宝剑,指向陈友谅的旗舰:“弟兄们!陈友谅杀主篡位(指陈友谅弑杀红巾军首领徐寿辉),残暴不仁,他的船上,多少百姓的父兄被掳去做了苦役!今日不除此贼,江南永无宁日!”

士兵们的怒吼声压过了江涛。常遇春提着大刀上前:“将军,末将愿带敢死队,冲垮他的前阵!”

“不可。”刘基摇头,“陈友谅的船舰用铁索连在一起,如同一座水上城寨,硬冲只会白白送死。”他指着天边的晚霞,“今夜会刮东南风,这是天赐良机。”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先生是说……火攻?”

刘基点头:“陈友谅的巨舰都是松木所造,最怕火攻。我们可派小船载满火药、芦苇,借着风势纵火,定能破他连营。”

当晚,朱元璋召来七名水性极佳的士兵,让他们驾驶七艘渔船,船上堆满浸透桐油的干柴,舱底藏着火药,船头插着陈友谅军队的旗帜——这是朱文正送来的情报,说陈友谅军中近期换了新旗,样式只有少数人知晓,正好用来蒙混。

三更时分,东南风骤起。七艘渔船借着夜色和风力,悄无声息地滑向陈友谅的水寨。守寨的士兵见是“自家旗帜”,并未细查,还挥手放行。

就在渔船靠近巨舰“混江龙”时,为首的士兵点燃引线,七人纵身跃入水中。刹那间,七道火龙冲天而起,借着狂风,瞬间引燃了“混江龙”的帆布。

“起火了!”陈友谅的士兵惊呼着扑向火焰,却发现船舰之间的铁索将大火引向了相邻的战船。转眼间,十余艘巨舰陷入火海,惨叫声、哭喊声混着木材爆裂的脆响,在湖面上传出十里开外。

“杀!”朱元璋站在船头,挥剑下令。徐达率领的快船队如利剑般插入敌阵,常遇春更是跳上一艘着火的敌舰,大刀挥舞如飞,杀得元军哭爹喊娘。

陈友谅在旗舰上见火势蔓延,气得暴跳如雷,下令砍断铁索。可慌乱中,士兵们哪里分得清哪条是连接的铁索,反而砍断了固定船锚的缆绳,不少战船失去控制,在风浪中互相碰撞。

激战至天明,陈友谅损失了二十余艘巨舰,死伤近十万人,不得不率军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朱元璋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大将丁普郎、余昶等战死,士兵伤亡过半。

“将军,”徐达浑身是血地来报,“陈友谅虽退,但实力仍在,咱们的粮草只够三日了。”

朱元璋望着湖面漂浮的尸身和断桨,沉默良久:“派人去洪都,让朱文正无论如何再送些粮草来。另外,让常遇春去截断陈友谅的粮道——他在湖口屯了粮草,那是他的命门。”

常遇春领命,率五千精兵奇袭湖口。陈友谅的粮营守将没想到红巾军来得如此之快,仓促应战,被常遇春一刀劈死,粮草尽数被焚。消息传回渚溪,陈友谅军中大乱,不少士兵开始偷偷逃跑。

陈友谅又气又急,下令将抓到的逃兵全部斩首,尸体扔进湖里,想以此震慑军心,却适得其反——士兵们见他如此残暴,逃亡得更厉害了。

七日后,双方在康郎山再次交锋。陈友谅亲率巨舰冲击朱元璋的中军,箭矢如雨点般射来,朱元璋的帅船被射中数十箭,船板上插满了箭羽,像一只刺猬。

“将军,快换船!”亲兵大喊着要扶他下去。

朱元璋却推开亲兵,站在船头冷笑:“陈友谅想取我首级?让他来!”他摘下头盔,对着陈友谅的旗舰大喊,“陈友谅!你我都是红巾军出身,本应共抗元军,你却弑主自立,残害弟兄,今日我朱元璋便替天行道,取你狗命!”

陈友谅在对面船上听得真切,气得哇哇大叫,亲自挽弓搭箭,瞄准朱元璋射来。箭矢呼啸着飞过江面,擦着朱元璋的耳边钉在桅杆上,箭尾还在嗡嗡作响。

就在此时,刘基突然拽了拽朱元璋的衣袖:“将军,快向左舷靠!”

朱元璋下意识地依言挪动脚步,刚站稳,就听“轰隆”一声,一发炮弹击中了他刚才站立的位置,船板被炸出一个大洞,江水瞬间涌了进来。

“好险!”朱元璋惊出一身冷汗,看向刘基,“先生怎知……”

刘基指着天空:“刚才有只白鸟在船顶盘旋不去,似有警示,属下便斗胆一劝。”

朱元璋望着那只盘旋的白鸟,心中一动,随即对身边的旗手道:“传令下去,全军向左舷靠拢,避开敌舰主炮!”

红巾军船队迅速变阵,陈友谅的炮弹大多落了空。徐达趁机率军绕到陈友谅的侧后方,用火铳(早期火枪)猛烈射击。陈友谅的士兵从未见过这种“会喷火的武器”,吓得纷纷躲进船舱,防线顿时出现缺口。

“就是现在!”朱元璋大喊。常遇春率领的快船队如离弦之箭般冲进缺口,士兵们跳上敌舰,与元军展开近身肉搏。

混战中,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被一箭射穿左眼,惨叫着倒在血泊中。陈友谅见弟弟战死,心神大乱,下令撤军。

朱元璋率军追击,一直追到泾江口。此时,陈友谅的军队已不足十万人,粮草断绝,不少士兵靠捕鱼为生。朱元璋让人在湖边竖起木牌,上面写着“降者免死,善待家眷”,陈友谅的士兵见状,纷纷划着小船来降。

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见大势已去,决定突围。他亲率残部向湖口方向冲杀,却被朱元璋早已布下的伏兵拦住。

“陈友谅,你跑不掉了!”朱元璋站在船头,声音传遍江面。

陈友谅双目赤红,提刀亲自督战。就在他的旗舰即将冲过湖口时,一支冷箭从斜刺里飞来,正中他的左眼,箭头从后脑穿出。

陈友谅难以置信地捂着眼睛,倒在船头,临死前还喃喃着:“我的江山……我的巨舰……”

主帅一死,汉军彻底溃散。朱元璋率军打扫战场,见湖面上漂浮的尸体绵延数十里,江水都被染红了,不由得叹了口气:“若不是陈友谅步步紧逼,何至于此。”

刘基道:“将军不必叹息。自古成大事者,必有牺牲。陈友谅虽败,但其六十万大军覆灭,江南再无人能与将军抗衡,这是天意。”

朱元璋望着远处的洪都城墙,对徐达道:“派人去告诉朱文正,洪都之围已解,让他好生安抚百姓,修复城防。”

回到应天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常遇春因战功卓著,被封为鄂国公;徐达为信国公;刘基封御史中丞;朱文正守洪都有功,加封为大都督。

庆功宴上,众人都在欢呼饮酒,朱元璋却悄悄离席,来到马氏的房中。马氏正在灯下为他缝补战袍,见他进来,笑着起身:“打赢了?”

朱元璋嗯了一声,坐在她身边,看着她鬓角新增的白发,忽然道:“妹子,这些年跟着我,受苦了。”

马氏握住他的手:“说什么傻话。当年在濠州,你说要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我就信你。如今离那个日子,越来越近了。”她指着窗外,“你看,应天的灯火,比以前亮多了。”

朱元璋望向窗外,应天府的万家灯火在夜色中闪烁,像一片星海。他知道,鄱阳湖之战的胜利,不仅消灭了最强大的敌人,更让江南百姓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个从钟离乡下走出来的汉子,真的能终结乱世。

几日后,李善长送来一份奏折,说张士诚在苏州自称“吴王”,还派人联络元军,想共同对付朱元璋。

“跳梁小丑罢了。”朱元璋将奏折扔在桌上,“陈友谅已灭,张士诚不足为惧。传令下去,休整半年,明年开春,咱们就去取苏州。”

他走到地图前,指尖从应天划过鄱阳湖,一直向北,指向元大都(今北京)。那里,是元朝的心脏,是他最终要抵达的地方。

窗外,秋风吹过应天城,吹动了城头上的“吴”字大旗(此时朱元璋已被小明王封为“吴王”)。旗帜猎猎作响,像是在诉说一个即将到来的新纪元。而鄱阳湖的血水,终将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去,只留下一段关于龙战的传说,和一个王朝崛起的序章。

上一章 第五章:过江龙起 大明洪武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七章:平江锁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