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珍藏的“九龙峰墨条”,是明代制墨巨匠程君房所造的超大笏形墨锭,堪称徽墨中的瑰宝。其形制硕大厚重,气势恢宏,正面中央阳文楷书“九龙峰”三大字,苍劲有力,传说为唐代侯道华升仙处,蕴含道家祥瑞之意。
此墨质地坚如玉,纹如犀,黝黑清润,代表了明代徽州地区顶尖的炼烟、和胶、捣杵等制墨工艺。它不仅是实用的书写材料,更是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见证了程君房“寂光内蕴、神采坚持”的制墨理念。历经数百年而完好如初,是研究明代文房艺术与徽州工艺史的珍贵实物。
马嘉祺在安徽博物院的文房珍宝中,“九龙峰”墨是徽墨的杰出代表。它产自明代制墨中心徽州,由名家程君房所制,其名源自道家仙山,形制硕大厚重,质地坚润,纹饰古朴,彰显了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的顶级品质。 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除徽墨外,还孕育了宣笔、宣纸与歙砚。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人书案的典雅格局。“九龙峰”墨正是这灿烂文化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件书写工具,更是集绘画、书法、雕刻于一身的艺术品,见证了安徽作为千年文房重地的辉煌历史与非凡匠心。
马嘉祺安徽博物院珍的“哥窑镶铜葵口盘”,是一件融合宋人雅韵与后世巧思的国家一级文物。此盘为南宋哥窑经典之作,釉质温润如玉,通身布满“金丝铁线”般的开片纹路,深色“铁线”与浅色“金丝”交织,意境天成。其优雅的葵花口造型,更显灵动之美。 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其口沿镶嵌的一圈铜扣。这并非原装设计,而是流传中因口沿破损,由后世(可能为清宫)工匠以精妙的锔瓷工艺修补。此举不仅延续了器物的生命,更将金属的庄重与瓷釉的温润巧妙结合,成就了“化残为美”的典范,无声诉说着它跨越数百年的流传故事,弥足珍贵。
马嘉祺安徽博物院这件南宋的“葵花形金盏”,是一件璀璨夺目的国家级珍宝。它由纯金捶揲而成,器壁为十片花瓣组成的葵花形,宛如一朵盛开的秋葵,造型雍容华贵,线条流畅饱满。 盏心巧妙地装饰着一朵凸起的、同样具有十片花瓣的芙蓉花,形成了“花中藏花”的精妙格局。其下的圈足亦设计为优雅的倒葵花形,与整体造型呼应,匠心独运。 此盏不仅展现了南宋时期高超的金器制作工艺,如捶揲、篆刻等,更折射出宋代文人雅士追求象物生趣、典雅精致的生活美学。它既是实用的酒器,更是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是宋代金银器中的典范之作,闪耀着不朽的艺术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