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
《长歌行》这首诗选自汉乐府。其中“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长歌行”是指以“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简介
《长歌行》是汉乐府中的一首诗,属《相和歌辞》,作者不详,为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篇章。诗中感慨时节更替迅速,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勉人们珍惜青年时光,发奋努力以有所作为。全诗借景抒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叶飞落、百川东去等鲜明意象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易逝,发出时光匆匆、生命短暂的慨叹,激励人们把握飞逝的光阴,趁少壮年华奋发有为。其情感基调积极向上,主旨虽集中于结尾两句,却通过现实中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传达,于审美中蕴含教化意义。
《长歌行》整首的意思是这样的: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1.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汉乐府诗,也是一首劝诫惜时诗。介绍了园中葵菜青青、朝露易晞、阳春万物生辉、秋节叶黄衰落、百川东流入海等自然景象,通过“朝露易干、秋叶飞落、百川东去”等意象,由景及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其中,激励人们珍惜青春年华,趁少壮发奋努力有所作为。
2.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以“葵菜”的茂盛“青青”象征青春的蓬勃生机,“朝露”的晶莹易逝“待日晞”则隐喻青春的短暂,如同清晨的露珠,稍纵即逝,来不及挽留。
以景结情:“以景结情”并非单纯的结尾写景,而是以景物描写为起点,逐步引出情感与哲理。诗的前八句通过“园中葵”“朝露”“阳春”“秋节”“焜黄花叶”“百川”等一系列自然意象,将自然规律与人生历程紧密关联。
比喻:“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全诗最具哲理性的比喻:江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以此比喻时间的不可逆转,时光如同流水,一旦流逝便无法追回,强调了珍惜当下的紧迫性。
起兴:诗的开篇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起兴,描绘了春日清晨园中葵菜的鲜活景象“青青”写其色泽浓绿,“朝露”写其湿润晶莹,“待日晞”则暗示露水在阳光下的短暂易逝。这里的“园中葵”并非单纯的植物描写,而是暗喻青春年华:如同葵菜在春天蓬勃生长,青春是人生中最具活力与希望的阶段;而“朝露待日晞”则以露水的转瞬即逝,隐喻青春的短暂,为后文“惜时”的主旨埋下伏笔。
对比:诗中“青青园中葵”的蓬勃生机与“焜黄华叶衰”的凋零衰败形成强烈反差。“青青”二字,不仅描绘了葵菜的颜色,更象征青春的活力与美好。“焜黄”二字,则刻画了花叶枯萎的状态,象征生命的衰退与无力。这种对比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通过“生命状态的变化”,提醒人们:青春如同“青青园中葵”,若不及时“滋养”(努力),终将像秋天的花叶一样“衰亡”。
3.分段赏析
第一段
此段以“托物起兴”手法开篇,借园中葵清晨带露、向阳生长的景象起笔。“青青”状葵叶生机,“朝露待日晞”以露珠转瞬即逝暗喻时光短暂,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则将春日阳光雨露比作自然恩赐,由个体草木推及万物蓬勃。写法上“兴而比”,表面礼赞春天,实则以植物青春喻人生青春,将自然生机与生命活力勾连,为后文感慨时光埋下伏笔,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青春价值的隐性肯定。
第二段
转笔写秋来万物凋零,以“常恐”二字直抒对时序更替的忧虑,“秋节至”隐喻青春逝去。“焜黄华叶衰”用草木枯黄的视觉意象,具象化生命由盛转衰的必然。此段与上段形成季节对照,通过“春生夏长”到“秋衰”的自然法则,类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过程,“恐”字既写对自然规律的无奈,亦暗含对青春易逝的痛惜,借物候变化传递生命紧迫感,为下文哲理升华做铺垫。
第三段
以“百川东到海”的自然现象作比,用“不复回”的不可逆性喻时光一去不返,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以警策之语收束,前句从反面假设,后句直陈后果,“徒”字强调虚度光阴的悔恨。此段将自然规律与人生哲理深度结合,通过“万物有实—人生需努力”的类比推理,避免直白说教,而以“洪钟长鸣”式的结论引发共鸣,既强调奋斗的必要性,又以“伤悲”的情感落点强化劝诫力度,体现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质。
4.作品点评
这首乐府民歌是在鼓励人们要趁早努力、积极向上。它的语言很朴实,说起来不难懂,却能让人明白一些实在的道理;内容也挺有深意,读过之后总让人反复琢磨,特别能触动人心。
人们对《长歌行》的评价
言荣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全于时光短处写长。人有一日之时,有一年之时,有一生之时。一日之时在朝,一年之时在春,一生之时在少壮。之三时者,以为甚长而玩愒则短,以为甚短而勤修则长也。……苟自甘暴弃,谓今日不修而有来日,今年不修而有来年,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冉冉老至,恰如逝水赴海,岂有复西之日哉!轻弃重宝,那不悲伤!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
宋·郭茂倩、崔豹《古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