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小学生必背古诗300首
本书标签: 古代  古诗翻译  古诗解析   

古诗鉴赏

小学生必背古诗300首

作者介绍

李峤(lǐ qiáo)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风》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

此诗作年未能确定。有人认为,李峤与苏味道、杜审言结伴同游泸峰山。正值春日,泸峰山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漫山遍野,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浓郁的春日气息扑面而来。待登上峰顶的那一刻,一阵清风悠悠拂来,李峤诗兴大发,略一思索,便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简介

《风》是一首精巧的五言绝句。诗人并未直接刻画风的形态,而是巧妙捕捉风对“叶”“花”“浪”“竹”这四种自然物象的影响,侧面勾勒出风的形态。风在秋季展现出肃杀之力,可“解落三秋叶”,让树叶纷纷飘落,尽显秋的寂寥;到了春天,又化身生机使者,“能开二月花”,赋予大地一片烂漫春光。风跨越空间,“过江千尺浪”,在宽阔江面掀起澎湃巨浪,彰显其磅礴气势;“入竹万竿斜”,风穿入竹林,使万竿翠竹倾斜,凸显风的强劲力量。全诗巧用对仗,同时以“三”“二”“千”“万”这些数字对举,突出风的强大。整首诗通过对风的生动描绘,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惊叹与敬畏。

《风》整首的意思是这样的: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也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1.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风的奇妙作用,它能吹落秋天的树叶,催开春天的花朵,在经过江面时掀起千尺高的巨浪,吹进竹林让千万竿竹子倾斜。通过这些描述,营造出风在不同季节和场景中发挥强大影响力的画面,表达了对风这一自然现象的赞美,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写作手法

烘托:全诗没有直接描写风的形态,而是通过风对“三秋叶”“二月花”“千尺浪”“万竿斜”等自然事物产生的影响,从侧面烘托出风的力量和特点,让读者感受到风的强大与多变。

对仗:“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3.分段赏析

开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诗人从风对不同季节自然景象的影响切入。秋风起时,“解落三秋叶”,一个“解”字堪称神来之笔。通常提及秋风,人们多会想到“扫”“吹”等较为强硬的字眼,然而诗人独辟蹊径,选用“解”,仿佛秋风并非粗暴地使树叶脱离枝头,而是带着一种细腻与温柔,像是耐心地为树叶解开束缚,让它们悠然飘落,展现出一种温和而又自然的力量,这一用词,将秋风的柔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当春风拂过,“能开二月花”,“开”字仿佛赋予了风神奇的魔力,它宛如温柔的唤醒者,轻轻触动,便让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睁开双眼,逐渐绽放出绚烂的姿态,为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春风的温情跃然纸上。这两句诗,不仅巧妙呈现了风在春秋两季截然不同的作用,更透过对“解落”与“能开”的精妙用词,将风的温存柔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紧接着,“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视角从季节转换到风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当风跨越江面,“过江千尺浪”,瞬间掀起千尺巨浪,波涛汹涌,直冲云霄,这磅礴的气势,充分彰显了风的强大力量,让人感受到风的威风凛凛。而当风穿梭于竹林间,“入竹万竿斜”,万竿翠竹在风的吹拂下纷纷倾斜,风的强势与不羁表露无遗。此处所描绘的风之强悍,与前文展现的风之温情形成鲜明对比,如同一个多面的生命体,风既有温柔呵护万物的一面,又有展现强大力量的时刻,其变幻莫测的特性,正是大自然神奇之处的生动体现。

4.作品点评

整首诗,诗人巧妙运用“赋、比、兴”手法中的“兴”,以风对自然万物的影响引发内心的感触。通过对“叶”“花”“浪”“竹”在风作用下的变化描写,虽无一处直接提及“风”字,却让风的形象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能真切感受到风的轻抚与呼啸,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多样,令人不禁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高超的表现力所折服。

人们对《风》的评价

笔法细致,观察敏锐。

现代·复旦大学教授杨乃乔《千家诗新编》

语言精练、准确、形象。

现代·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

四句皆对,字字皆对,也比较板滞。

现代·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羊玉祥《古典诗文鉴赏》

上一章 《风》唐·李峤 小学生必背古诗300首最新章节 下一章 《咏柳》唐·贺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