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小学生必背古诗300首
本书标签: 古代  古诗翻译  古诗解析   

古诗鉴赏

小学生必背古诗300首

作者介绍

王之涣(wáng zhī huàn)

盛唐诗人

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为人所诬,遂拂衣去,游大河南北。后补瀛州文安尉,卒官。 王之涣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善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多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其诗风壮大开阔,诗情苍劲雄浑。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凉州词二首(其一)》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

据王之涣墓志铭记载,其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官,此后悠游十五载。名作《凉州词二首》即诞生于这自由的岁月(约727-741年)。这组边塞诗的第一首,以非凡视角描绘远眺黄河的壮阔景象,展现了边地的苍茫与荒寂。诗中悲凉慷慨之气交织,那刺骨的边塞严寒,正是戍卒难归乡愁的深切写照。然而这哀愁并非消沉,而是升华为一种悲壮、辽阔的雄浑气魄。

简介

《凉州词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开篇“黄河远上白云间”便以超凡的视角,将汹涌奔腾的黄河凝练成一条迤逦入云的丝带,笔力千钧却举重若轻,尽显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与磅礴气象。紧接着,“一片孤城万仞山”点出塞上孤城,在远川高山的映衬下,其地势险要、处境孤危跃然纸上。全诗动静相生,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边塞广袤壮阔的风光,无愧千古奇句。诗人王之涣(字季凌,太原人),生性豪放不羁,擅击剑吟歌,其诗多被谱曲传唱。他与高适、王昌龄交游唱和,尤以描绘雄浑边塞风光著称。名作《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亦为千古绝唱。细品首联:“黄河远上白云间”不着一“波”字,却以大巧若拙之笔,将滔滔巨浪幻化为飘然远去的丝带,意境全出。“一片孤城万仞山”则以“一片”代“一座”,暗合唐诗“孤帆一片”等习惯用语,平添飘逸诗意,使孤城在万仞群山的近景反衬下更显渺小孤绝。

《凉州词二首(其一)》整首的意思是这样的: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赏析

1.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壮阔苍凉的边塞风光与戍卒思乡之情的矛盾交织,展现 悲而不哀、哀而愈壮 的盛唐气象。诗中既暗含对征人命运的深切同情,更在荒凉苦寒中升华出一种 慷慨雄浑、境界宏大的精神力量,彰显盛唐诗人特有的豪迈气魄与生命张力。

2.分段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即戍边的堡垒,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勾起征夫的离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诗歌整体写作特色: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3.作品点评

全诗起笔以山川的雄阔苍凉定调,勾勒出边塞的典型风貌。继而引入羌笛吹奏《折杨柳》的细节——这饱含离别的曲调,在荒原上回荡,将征夫的乡愁骤然推向极致。末句笔锋陡转:“春风不度玉门关”,以春风的无情缺席,暗喻边关的苦寒隔绝。这不仅是环境的酷烈,更是将士久戍难归的悲凉心境的写照。然而全诗在哀怨之外,自有一股沉郁的慷慨之气流转,使悲情不堕于消沉。

上一章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 小学生必背古诗300首最新章节 下一章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