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真源和陈泗旭的“秘密行动”进行得并不算特别顺利。那首名为《四季》的曲子,写于他们小学毕业前夕,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四人友情的歌颂,但并未最终完成。如今重新拾起,每一个音符都勾连着过去的回忆。
陈泗旭“这里,”(陈泗旭指着乐谱上的一段旋律,)“当初是浩翔坚持要加进去的这段鼓点,他说象征着夏天的暴雨,充满力量。”
张真源(张真源笑了:)“记得,贺儿当时还吐槽说太吵了,像拆房子。”
他们一边回忆,一边修改,尝试着将分离这一年多的感悟也融入进去。曲子里,除了原本的明媚欢快,渐渐多了一层不易察觉的忧伤和沉淀后的温暖。
他们排练的时候,有时会“恰好”被严浩翔碰到。严浩翔起初只是站在音乐教室门口,默默地听。后来,张真源会招手让他进来。
张真源“这里,原本是你的part,”(张真源对严浩翔说,)“你还记得怎么唱吗?”
严浩翔看着熟悉的乐谱,那些被尘封的旋律和歌词瞬间苏醒。他清了清嗓子,有些生涩,但依旧动人的歌声在教室里响起:
严浩翔“春日的樱花瓣,落在并肩的操场/夏夜的繁星下,约定未来的方向……”
严浩翔(唱到一半,他停住了,眼神黯淡下去:)“后面……我忘了。”
陈泗旭“没关系,”(陈泗旭平静地说,)“可以慢慢想。”
这是一种无声的接纳和鼓励。严浩翔开始更多地参与到他们的排练中,虽然贺峻霖的部分始终空缺,但三个人的合奏,渐渐有了雏形。
然而,如何让贺峻霖也加入进来,成了最大的难题。贺峻霖显然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他每次都刻意避开,要么提前回家,要么就去图书馆。
直到一天下午,张真源在贺峻霖的课桌上,无意中看到了他摊开的草稿本。本子上,凌乱地写着一些词句,不像作业,倒像是……歌词。张真源一眼就认出,那些词的意象和韵律,与他们正在完善的《四季》后半部分,惊人地契合。
他心中一动,没有声张。
那天排练结束后,张真源找到了独自在操场边看夕阳的贺峻霖。
张真源“贺儿,”(他在他身边坐下,)“我和泗旭,在完善那首《四季》。”
贺峻霖身体几不可查地僵了一下,没有回应。
张真源“但是后半段的歌词,我们怎么都写不好。”(张真源继续说,语气平静自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够贴切。我记得你文笔一直很好,能不能……帮我们看看?”
他从书包里拿出那份他们三人修改了无数次的乐谱,递到贺峻霖面前。
贺峻霖低着头,看着那份熟悉的、甚至边缘都有些磨损的乐谱,久久没有动作。风吹动他额前的碎发,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
张真源没有催促,只是耐心地举着。
过了仿佛一个世纪那么久,贺峻霖终于伸出手,接过了那份乐谱。他的指尖,带着微微的颤抖。
他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但当他拿着乐谱站起身,默默离开时,张真源知道,他们成功了第一步。
冰封的河面,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