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嘉祺在颁奖礼上那石破天惊的宣言,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原子弹,余波在全球范围内持续震荡了数月。社交媒体上,#马嘉祺丁程鑫#、#唯一的编剧#、#颁奖礼告白#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各种解读、分析、祝福、甚至质疑的声音交织成一片喧嚣的海洋。他们瞬间被推至流量与关注的绝对中心,一举一动都能轻易登上头条。
最初的一段时间,是混乱而充满压力的。无数的采访邀约、综艺节目、品牌代言、甚至是狗仔无孔不入的跟踪……试图从各个角度挖掘他们关系的更多细节,窥探这份惊世骇俗的感情背后的真相。丁程鑫和马嘉祺默契地选择了低调处理。他们没有立刻接受任何深度专访,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做出任何回应,只是通过各自的工作室,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感谢大家关心、希望关注作品的联合声明。
他们需要时间。时间来处理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关注,时间来消化身份转变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时间来重新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在聚光灯之外的节奏。
马嘉祺在影帝加身后,并没有趁热打铁接演大量的商业项目。他反而放缓了脚步,精心挑选了一部需要长时间体验生活、打磨演技的文艺片,再次沉浸到角色的世界里。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物理学的兴趣,在与导师深入沟通后,他选择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参与一些他感兴趣的交叉学科学术项目,将表演与学术变成了并行不悖的两条人生轨迹。
丁程鑫同样如此。盛名之下,他没有被出版商和资本裹挟着快速推出新作。他推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应酬和活动,背着笔记本电脑,独自去了南方一个安静的海滨小城租了个房子,住了下来。每天听着海浪声醒来,在带着咸味的海风中阅读、思考、缓慢地构建着他的下一个故事。他不再为外界的期待而写作,重新回归到那种最纯粹的、为内心表达而书的创作本源。
他们开始学着,如何与“名”共处。学会在需要的时候,穿戴整齐,从容地出现在红毯和镜头前,展现专业与魅力;也学会在更多的时候,巧妙地避开公众的视线,守护住那份来之不易的私人空间。
他们在北京一个安保严密、隐私性极佳的高档小区,安置了一个真正属于他们两人的家。这个家,不是样板间,没有浮华的装饰,充满了生活的痕迹。客厅有一面巨大的落地窗,可以俯瞰城市夜景,旁边摆放着丁程鑫收藏的各种书籍和马嘉祺喜欢的天文望远镜。书房是共用的,两张巨大的书桌相对摆放,一张堆满了丁程鑫的手稿和参考资料,另一张则放着马嘉祺的剧本和学术论文。厨房的冰箱里总是塞满了食材,虽然两人厨艺都只是普通水平,但偶尔一起研究菜谱、笨拙地尝试做一顿晚餐,成了他们忙碌生活中难得的乐趣和放松。
一次,丁程鑫在海边小城闭关写作时,遇到了创作瓶颈,心情烦躁。他给马嘉祺打视频电话,抱怨笔下的人物不听使唤,故事陷入僵局。
马嘉祺那时刚结束一天的拍摄,脸上还带着妆造的疲惫。他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用逻辑帮他分析问题,而是安静地听他说完,然后调整了一下镜头,对着窗外北京璀璨的夜空。
“看到那颗最亮的星星了吗?”马嘉祺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夜晚的温柔。
丁程鑫顺着他的镜头望去:“嗯,天狼星?”
“嗯。无论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它有多亮,它实际发出的光,需要穿越八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睛。”马嘉祺缓缓说道,“你现在的烦躁,可能只是光在穿越创作这段‘真空’时,必经的旅程。给‘光’一点时间。”
他没有给出具体的写作建议,却用他独特的、融入了物理学浪漫的方式,安抚了丁程鑫焦躁的情绪。丁程鑫看着屏幕里那片遥远的星空和马嘉祺沉静的侧脸,忽然就觉得,眼前的瓶颈似乎也不那么令人绝望了。
还有一次,马嘉祺为了一个新角色,需要短时间内减重,达到一种形销骨立的状态。那段时间他严格控制饮食,进行高强度训练,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丁程鑫那时刚好结束闭关回到北京的家,看到马嘉祺明显凹陷下去的脸颊和眼下浓重的青黑,心疼不已。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每天变着花样给他熬各种营养均衡又不违背他饮食要求的汤汤水水,在他深夜从健身房回来时,亮着一盏温暖的灯等他。
他们不再需要时时刻刻的激情和浪漫告白,生活中这些无声的陪伴、切实际的关心和深刻的理解,成了维系他们感情最坚实的纽带。他们像是两颗经历了剧烈燃烧、最终稳定下来的恒星,找到了彼此间最舒适的引力平衡,在浩瀚的宇宙中,构成一个稳定而温暖的、双星系统。
功成名就之后,浮华之下,他们最终追求的,不过是这样一个可以卸下所有光环和伪装,安心做回自己的港湾。是可以分享成功,也能分担压力的伙伴;是灵魂共鸣的知己,也是烟火人间的伴侣。
故事之外的他们,终于将携手走上巅峰的传奇,过成了细水长流的日常。而这份在日常中沉淀下来的、历经风雨考验的深情与默契,比任何奖项和荣耀,都更让他们感到满足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