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时光流转,大秦的土地上正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咸阳城外的官道上,往来学子络绎不绝。自去年秦始皇下旨开设学堂,短短一年间,关中各地已建起百余所学堂,青砖灰瓦的校舍在田埂间格外醒目。孩童们背着布制的书包,朗朗的读书声取代了往日的田埂嬉闹,“人之初,性本善”“一法通,万法通”的字句顺着风飘出很远。
这些学堂不分贵贱,农家子与小吏的孩子同坐一堂,捧着灵溪改良的纸张课本,用着新制的毛笔写字。先生们多是各地举荐的饱学之士,教的不仅有《秦律》《农书》,还有灵溪编写的算术、博物课本——里面画着红薯的生长图,写着曲辕犁的构造,甚至有简单的地理图谱,告诉孩子们大秦的疆域有多辽阔。
九月重阳,大秦第一科科举如期开考。咸阳城的贡院外挤满了人,从各地赶来的学子们身着青衫,背着行囊,眼中满是紧张与期盼。他们中有白发老者,也有弱冠少年;有世家子弟,更多的却是寒门书生——这在以往,是绝无可能踏入仕途的。
灵溪站在贡院对面的茶楼上,看着学子们鱼贯而入,忍不住对身边的扶苏笑道:“公子你看,这才是真正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扶苏望着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眼中满是感慨:“若不是你力主科考,这些人或许一辈子都只能困于乡野。”他想起父亲说的“打破世家垄断”,如今看来,灵溪的法子远比强硬打压更有效。
科举考了三日,考的是策论、算术与律法。揭榜那日,贡院外墙下人头攒动,当榜首的名字被高声念出时,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青衫、脚踩草鞋的少年猛地跳起来,泪水夺眶而出——他是关中一个农夫的儿子,靠着学堂的免费午饭才读完九年书,如今竟成了大秦第一位科举状元。
秦始皇亲自在章台宫召见新科进士,看着为首的少年虽显局促,却对答如流,谈及农桑时更是颇有见地,不由龙颜大悦:“朕设科举,求的就是你这样的人才!即日起,入吏部观政,好好历练!”
少年叩首谢恩,额头磕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身后的进士们也纷纷躬身,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与此同时,三省六部制已在全国推行开来。中书省的诏令起草更趋严谨,门下省驳回了数道考虑不周的政令,尚书省的六部则运转得井井有条——吏部忙着考核新科进士,户部统计着今年的红薯收成,兵部调派着蒙恬与韩信的军队,刑部正在完善新刑法的细则,工部则监督着各地的水泥路工程。
这日朝会,李斯出列奏报:“陛下,今年关中红薯亩产突破六千斤,各地粮仓皆满,百姓家中存粮可支三年。”
蒙恬的奏报紧随其后:“北方长城改用水泥钢筋修筑,已完成三分之一,匈奴不敢近前。韩信将军奇袭漠北,斩获颇丰,卫青、霍去病虽年幼,已能独领一队人马。”
王绾则道:“各地学堂学子逾十万人,明年科考可扩至各郡县,寒门才俊将源源不断。”
秦始皇听着这些奏报,目光扫过阶下的张良、萧何、赵充国等人——他们如今已是朝堂重臣,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他端起茶杯,望着窗外湛蓝的天空,忽然对身边的内侍道:“去请灵溪姑娘来,今日朕要与她共饮一杯。”
当灵溪走进殿时,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落在她身上,带着敬佩与感激。这个来自未来的女子,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法子,彻底改变了大秦的模样。
秦始皇举杯笑道:“灵溪,这杯敬你。敬你让大秦,有了不一样的未来。”
灵溪举杯回敬,眼中映着殿外的阳光:“陛下,这杯该敬大秦的百姓,敬他们愿意相信改变,愿意走向明天。”
酒液入喉,带着淡淡的暖意。殿外的风穿过宫墙,带来学堂的读书声,带来农田的稻花香,带来远方工地上的号子声——那是一个王朝正在蓬勃生长的声音,是无数人用希望与汗水编织的,崭新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