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初冬,重庆的老街区飘着细碎的雨丝,王俊凯撑着一把黑色的伞,手里握着胶片相机,脚步轻轻踏过青石板路。难得的三天假期,他没有留在北京参加商业活动,而是回了老家——对他来说,重庆的烟火气,是缓解工作压力最好的良药。
“小凯,回来啦?快进来坐,你妈刚炖了汤。”邻居张阿姨在巷口看到他,热情地打招呼。王俊凯笑着点头,把相机背在身后,“张阿姨,我先回家放东西,等会儿再来看您。”他穿着简单的黑色卫衣和牛仔裤,戴着鸭舌帽和口罩,混在老街的人群里,若不仔细看,和普通的重庆少年没什么两样。
回到家,妈妈早已在门口等他,接过他手里的行李,絮絮叨叨地问:“路上累不累?有没有按时吃饭?你看你又瘦了,是不是工作太忙了?”王俊凯任由妈妈拉着他的手,坐在沙发上,把这段时间的经历慢慢讲给她听——演唱会的趣事、为新角色减重的辛苦、在奶茶店体验生活的感受。妈妈一边听,一边给他盛汤,眼里满是心疼:“别太拼了,身体最重要。”
第二天一早,王俊凯起得很早,拿着相机去了 childhood 常去的老茶馆。茶馆里烟雾缭绕,老人们坐在竹椅上喝茶、下棋、聊天,声音洪亮又热闹。他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点了一杯老鹰茶,悄悄举起相机,对着窗外的雨景按下快门。镜头里,雨滴落在青瓦上,顺着屋檐往下淌,汇成细细的水流,像是在诉说着老街的故事。
“小伙子,你也是来拍照片的?”旁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看到他的相机,笑着问。王俊凯点点头,把相机递过去,“爷爷,您看我拍得怎么样?”老爷爷戴上老花镜,仔细翻看照片,“拍得不错,有我们老街的味道。想当年,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摆弄相机,就是那时候的相机没这么高级。”两人聊起老重庆的变化,从茶馆的历史聊到巷口的杂货店,王俊凯听得很认真,偶尔还会提问,把老爷爷说的趣事记在心里——这些生活里的细节,说不定以后能用到角色里。
下午,雨停了,王俊凯去了家附近的健身房。换上运动服,他先在跑步机上跑了半小时,然后开始练力量。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浸湿了运动服,他却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保持身材不仅是为了镜头形象,更是为了能有更好的体力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健身教练走过来,递给他一条毛巾,“凯哥,你这坚持的劲儿,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王俊凯擦了擦汗,笑着说:“习惯了,每天动一动,反而舒服。”
晚上,王俊凯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里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和草图——有对林屿角色的分析,有在奶茶店体验生活时观察到的顾客表情,还有今天在老茶馆听到的趣事。他拿起笔,在“林屿的性格特点”下面补充道:“面对陌生人时,会有些拘谨,但聊到音乐时,眼睛会发光;说话时语速偏慢,带着一点重庆口音,显得更真实。”
写累了,他打开电脑,重温经典电影《阿甘正传》。看到阿甘在雨中奔跑的片段,他忍不住暂停,在笔记本上写下:“阿甘的坚持,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自己的目标。林屿也是这样,虽然生活很苦,但对音乐的热爱,从来没有变过。”他还会把电影里经典的台词抄下来,反复琢磨,学习演员如何通过眼神、语气传递角色的情绪。
偶尔,王俊凯也会有自我怀疑的时候。有天晚上,他翻看网上对自己的评价,看到有人说“流量艺人就别来演戏了,只会毁了好剧本”,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他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想起自己为林屿做的准备,不知道自己的努力能不能被观众认可。这时,手机响了,是前辈演员张译发来的消息:“小凯,听说你在准备新角色,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用心去感受角色,把自己交给角色,就够了。”看到消息,王俊凯心里暖暖的,回复道:“谢谢张译老师,我会加油的。”
假期的最后一天,王俊凯去了以前的中学。站在教学楼前,看着熟悉的操场和教室,想起自己上学时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他拿出相机,拍了一张教学楼的照片,然后在心里默默说:“王俊凯,不管走多远,都别忘了最初的自己。”
回到北京,王俊凯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但他知道,重庆老街区的烟火气、妈妈炖的汤、老爷爷的故事,还有那些在镜头之外感受到的温柔与温暖,都会成为他演绎林屿的底气——因为他明白,好的演员,不仅要在镜头前塑造角色,更要在生活中感受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角色真正“活”起来。而他不知道,这份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会在不久的将来,让他与那个同样认真生活、认真演戏的女孩,产生奇妙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