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者”留下的信息碎片,像一把由光芒和谜语铸成的钥匙,插入了一把人类从未见过的锁。琳博士的团队与夜之子的守光者们,在母树根系环绕的地下研究中枢,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合作。这里不再是冰冷的实验室,而更像一座神圣的图书馆与工坊的结合体,空气中弥漫着臭氧、植物清香以及能量流动的嗡鸣。
人类的抽象数学,那些写在光屏上的复杂微分方程和拓扑模型,与夜之子通过光纹流转和意念共享传递出的、对能量与维度的直觉感知,开始了艰难的碰撞与印证。起初,沟通障碍巨大。一位年轻的人类数学家试图向守光者奥尔解释十一维空间的“卷曲”概念,用了整整三个小时和各种全息模拟,奥尔只是安静地看着,最后,他伸出手指,在空中划出一道发光的、自我缠绕的奇异弧线,那道弧线仿佛同时存在于多个层面,并发出一种只有灵魂才能“听”到的低沉共鸣。
“它……本就如此。”奥尔传递来的意念简单直接。
琳博士率先突破了思维的壁垒。她意识到,夜之子感知的不是“维度”的数学定义,而是维度“实体”本身的“张力”与“韵律”。他们将高维空间结构视为一种活着的、会呼吸的宇宙肌理。而“归档者”使用的几何语言,正是描述这种肌理运动的“语法”。
母树网络成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物模拟器。在奥尔的引导下,数以千计的夜之子将意识沉入网络,以其浩瀚的计算力和感知力为基底,在共同的意识层面,尝试构建高维模型的雏形。这过程极其耗费心力,时常有夜之子因精神透支而光芒黯淡,被同伴替换下来休息。而人类科学家们,则屏息凝神地观察着能量流在母树核心形成的、变幻不定的复杂光图,试图将这些模糊而宏大的“意象”翻译成精确的数学公式。
进展缓慢却扎实。数周后,他们成功预测了一次小范围的、源自太阳系外缘的“能量潮汐”波动,时间精确到秒,强度误差小于百分之三。这证明他们的方向是正确的——他们开始听懂宇宙结构“呼吸”的节奏。
更大的突破随之而来。在月球基地,一个由联合团队建造的小型实验装置“弦音探测器”,首次尝试用高度聚焦的“暗光”能量,去轻微地“拨动”那些理论上存在的、构成时空基本单元的“维度之弦”。能量注入的瞬间,探测器记录到了时空结构一次极其微小但确凿无疑的“颤动”,就像轻轻弹动一根无限细的宇宙琴弦。虽然其能量级别连移动一粒尘埃都做不到,但意义非凡——他们不再只是被动的观察者,他们第一次,以微末之力,触碰了构成现实的基础。
这一消息在联合指挥中心引发了震撼。这不仅仅是理论的胜利,更代表着一种潜在的全新科技树正在萌芽。或许有一天,他们能不再只是被动承受“裁剪者”带来的维度波动,而是能够主动“安抚”甚至“偏转”它。希望的曙光,如同母树网络中那新生的光芒,虽然微弱,却坚定地穿透了笼罩在文明上空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