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百年的漫长航行,在“星海之舟”的计时器上,终于走到了终点。飞船开始逐步降低“暗光熔炉”的功率,从超光速巡航状态脱离,如同一艘远航归来的巨轮,缓缓滑入“新晨”星系的引力怀抱。
唤醒程序启动。沉睡的乘员们被母树网络轻柔地从漫长的梦境中唤回现实,经过短暂的身体机能恢复和心理调适,他们陆续走出休眠舱,聚集到飞船各处的观测甲板和公共区域。当“新晨”星系的景象——一颗稳定的、处于中年期的黄色恒星,以及围绕它旋转的三颗潜在宜居行星——清晰地呈现在观察窗和全息投影上时,整个飞船爆发出了难以抑制的欢呼。泪水与光芒再次交织,这一次,是喜悦与希望的释放。
经过详细的扫描和探测,他们最终选择了代号“新晨一号”的行星作为首个殖民目标。它的大小、质量、磁场、大气成分(富含氮氧,二氧化碳浓度适中)都极为理想,表面覆盖着大片的液态水海洋,以及呈现出健康植被光谱信号的广阔大陆。
“星海之舟”并未直接降落,而是悬停在行星轨道上,如同一颗临时的人工月亮。首批登陆任务由星尘亲自率领,搭乘数艘小型登陆舰,突破大气层,降落在一片地势平坦、靠近淡水资源、植被茂密的沿海平原。
舱门开启,异星的空气涌入。略带腥甜的海风,混合着某种类似松脂和陌生花草的奇异香气,扑面而来。重力略轻于地球,让人有种微妙的轻盈感。天空是清澈的淡紫色,巨大的、带着星环的“新晨一号”的姊妹行星悬挂在天际,如同一幅梦幻的画卷。
脚下是松软肥沃的黑色土壤,远处是起伏的、覆盖着蓝绿色植被的山峦,近处则生长着各种形态奇特的植物——有的像巨大的、螺旋上升的蕨类,有的则开着会发出微弱嗡嗡声的、彩虹色的花朵。
勘探队迅速展开工作。他们小心翼翼地采集土壤、水源、空气和植物样本,分析微生物环境,建立初步的基地防护力场和通讯中继站。结果令人振奋:这里没有发现任何具有敌意的大型本土动物,微生物环境与地球生命基础兼容性极高,稍作适应和生态调控,即可支持地球-夜之光生态的引入。
象征性的时刻到来。星尘从特制的生态保存箱中,取出一株混合了地球小麦基因和夜之光苔藓特性的“曙光麦”幼苗,而随行的守光者,则捧出一捧来自地球母树根系的、混合了本地土壤的“息壤”。
在无数登陆队员和轨道飞船上所有乘员的注视下,星尘将“曙光麦”幼苗,亲手栽种下去,守光者则将“息壤”轻轻覆盖在根部。
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过多的言语。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着那株代表着两个文明融合与未来希望的幼苗,在异星的阳光下,在淡紫色的天空下,轻轻摇曳着它带着微光的叶片。
它活了。
它深深地扎根下去,象征着文明的种子,终于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找到了新的家园。
“新晨”,这个名字,从这一刻起,被赋予了真实的意义。夜幕已然过去,属于这个远道而来文明的,崭新的黎明,正式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