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二年六月,隋炀帝杨广做了一件影响中国千年的大事——正式下诏,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这头后来牵动着无数士子命运的巨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诏书一下,天下震动。
无数寒门士子,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缕曙光,怀揣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从四面八方涌向帝都长安。
一时间,长安城内的客栈爆满,酒肆茶馆里,到处可见高谈阔论、挥斥方遒的文人墨客,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混合着墨香、野心与紧张焦虑的气息。
东宫里,太子杨昭捧着这份新鲜出炉的诏书,眼神亮得吓人。
“妙啊!父皇这事儿,办得敞亮!”他差点没忍住拍案叫绝。
正愁山寨里除了自己能勉强算个文化人(主要靠前世记忆),剩下的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张三李四属于胎教肄业),连个记账、写文书、搞点基础文化教育的人才都找不到。
这下好了,天下读书人齐聚长安,这不就是为他清风寨量身定做的大型人才招聘会吗?
就在他美滋滋地规划着怎么去“挖墙角”时,系统的提示音如期而至:
【发展任务发布:求贤若渴。】
【任务要求:成功招募一名具备至少“秀才”水平文化素养的人才加入山寨。】
【任务奖励:寿命+1年。】
【任务时限:直至科举放榜后一个月。】
目标明确!时间充裕(相对而言)!杨昭摩拳擦掌,感觉这任务简直就是白送的一年寿命。
当然,他不可能像张三李四那样,直接去大街上绑个书生回来。那样效率低,风险高,而且容易绑到真正的书呆子。
他需要的是有能力,但时运不济,或者性格不那么合时宜,以至于在科举中落榜的人才。
怎么找?当然是利用职权,近水楼台先得月!
凭借着太子的身份,以及杨广似乎有意让他历练的心思,杨昭顺利成为了此次科举的“副总裁官”之一(主要负责一些协调和监督工作,主考还是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
这位置,不高不低,正好方便他暗中观察。
科举考试在紧张肃穆的气氛中进行。
杨昭表面上一本正经地巡视考场,实际上那双眼睛就像探照灯一样,在众多考生身上扫来扫去。
他重点关注那些:
文章写得花团锦簇但观点尖锐,可能不入主考官法眼的。
答题时引经据典却透着几分不合时宜的清高与倔强的。
穿着寒酸,但眼神明亮,下笔如有神的。
还别说,真让他发现了几颗“遗珠”。
其中一位名叫李昀的寒门士子,引起了杨昭的特别注意。
此人家境贫寒,但学识扎实,文章逻辑清晰,尤其对民生吏治颇有见解,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未被官场磨平的棱角。
杨昭偷偷调阅了他的试卷,发现其策论中直言“均田之弊在于豪强兼并,吏治之腐在于上行下效”,虽然切中时弊,但用词过于直接,估计很难被喜好华丽文风、讲究中庸之道的考官看中。
“就是他了!”杨昭心里定了人选。
这种有理想、有见地、但在官场上可能混不开的人才,正是他山寨急需的!
果然,放榜之日,长安城几家欢喜几家愁。
李昀的名字,毫无悬念地落在了孙山之外。
看着那些中榜者喜极而泣、弹冠相庆,李昀站在拥挤的人潮中,脸色苍白,紧握着拳头,指甲几乎掐进肉里。
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这种巨大的失落感几乎将他淹没。
就在这时,一位穿着体面、面容和善的中年人(杨昭安排的东宫属官)悄然来到他身边,低声道:“李公子,借一步说话。”
在一处僻静的茶楼雅间,属官表明了身份(隐去了太子,只说是某位“贵人”),对李昀的才学表示赞赏,对其落榜表示惋惜。
“公子大才,屈于草野,实在可惜。”属官叹息道,“我家主人求贤若渴,正欲延揽各方才俊,共图大业。虽非庙堂之高,却也能让公子一展抱负,造福一方。不知公子可愿屈就?”
李昀心中一动。他虽然失落,但并非不懂变通。
能得“贵人”赏识,总比灰溜溜回乡要好。
他试探着问:“不知贵主人是……所图何事?又在何方?”
属官神秘一笑:“主人身份,暂时不便透露。但可告知公子,所做之事,关乎天下黎民,所图者大,所在之处,山清水秀,正需公子这般大才前去整顿教化,执掌文书。待遇方面,绝不会亏待公子。”
“教化?文书?”李昀眼睛亮了一下。听起来像是去某个大族或者地方势力做幕僚、教书先生?
这倒也是个出路,至少能施展所学,养活自己。
在属官一番“共图大业”、“造福一方”的宏大叙事忽悠下,正处于人生低谷的李昀,怀着几分对未来的憧憬和几分对“贵人”的感激,晕晕乎乎地就答应了下来。
几天后,李昀被一辆遮掩得严严实实的马车,秘密送出了长安城。
一路颠簸,越走越偏僻,直到被带上龙门山,看到那三个在风中摇曳的茅草棚,以及棚前空地上,一群穿着乱七八糟、拿着木棍正在“嘿哈”喊着、练习突刺(杨昭教的简化版刺杀动作)的汉子时,李昀才彻底傻眼了。
这……这山清水秀?这整顿教化?这执掌文书?
“李兄弟!欢迎来到我们清风寨!”杨昭热情地迎了上来,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以后,你就是咱们山寨的‘文书参军’兼‘教化头领’了!主要负责教兄弟们识字、记账、写写书信,顺便帮本大王处理点文书工作!”
李昀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眼神灵动却带着一丝匪气的“大王”,又看了看旁边那个眼神飘忽的斗鸡眼(张三)和那个反应慢半拍还流口水的傻大个(李四),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文……文书参军?教化头领?教山贼识字?!
他想象中的幕僚生涯,是运筹帷幄,是起草檄文,是辅佐明主!
不是教一群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糙汉子认“天地玄黄”啊!
“你……你们……这是土匪窝!”李昀指着杨昭,气得浑身发抖,那点读书人的清高和愤怒全涌了上来,“斯文扫地!斯文扫地!我李昀便是饿死,穷死,也绝不与尔等草寇为伍!”
杨昭早就料到他有这反应,也不生气,笑眯眯地使出了杀手锏。
他挥挥手,老周立刻端上来一个托盘,上面放着白花花的十两银子,以及……一本《三字经》,一本《千字文》,还有一叠空白的账册。
“李兄弟,别激动嘛。”杨昭拿起那锭银子,在手里掂了掂,“你看,在这里,你能立刻拿到实实在在的报酬,做实实在在的事——教会一个兄弟写自己的名字,就是功德一件!而且,你教的可不是普通孩子,他们是未来‘替天行道’的义士!你想想,若天下草莽都能明事理,知廉耻,岂不胜过庙堂上那些只知道歌功颂德的庸官?”
他凑近一步,压低声音,语气充满了诱惑:“在这里,你的才华不会被埋没,你的话有人愿意听。跟着我,你或许无法在史书上留下‘名臣’二字,但绝对能亲手参与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总比你在长安城里,看着那些庸才金榜题名,自己却郁郁不得志要强吧?”
银子晃眼,话语诛心。
李昀看着那锭银子,想起自己在长安客栈里啃冷馒头的日子;看着那本《三字经》,想起自己满腹经纶无处施展的憋闷;再看着杨昭那虽然带着匪气,却异常明亮和自信的眼神……他沉默了。
半晌,他颤抖着手,拿起了那本《三字经》,又飞快地将那锭银子扫入怀中,仿佛做了什么丢人的事,脸颊通红,却咬着牙道:“……先说好,我只教书,不参与你们……那些打家劫舍的勾当!”
杨昭哈哈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咱们清风寨,只劫不义之财,专打为富不仁!李参军,以后山寨的文化建设,就靠你了!”
于是,清风寨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位文化人。
当李昀战战兢兢地拿着树枝,在地上写下第一个“人”字,对面几十个彪形大汉(包括努力对眼的张三和流口水的李四)齐声跟着念“银——!”的时候,李昀的表情,复杂得足以写就一部史诗。
而杨昭的脑海中,也响起了悦耳的提示音:
【叮!任务:求贤若渴,完成!】
【任务奖励发放:寿命+1年。】
看着眼前这幕“文明与野蛮”的荒诞融合,杨昭满意地笑了。
人才,这不就来了嘛!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结果,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