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马拉松的消息像一阵风席卷了校园论坛。
官方海报贴满了各个公告栏——飞驰科技赞助,冠军团队不仅能获得高额奖金,更有直通飞驰科技终面的绿卡。这对于所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无异于一颗深水炸弹。
林怼怼躺在床上,刷着论坛里热火朝天的讨论。
“赵皓宇组队了!清一色的学霸,这阵容太豪华了吧!”
“苏沐晴女神也报名了!不知道她会加入哪支队伍?”
“听说这次题目是飞驰的技术总监亲自出的,肯定很难……”
“那个‘咸鱼哥’林怼怼呢?他那天答辩那么猛,不参加?”
看到自己的“诨号”出现在论坛,林怼怼挑了挑眉,顺手点开报名链接。在组队信息那一栏,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单人成队”。
提交成功。
几乎在同时,他的手机嗡嗡震动起来。是张志航。
“怼哥!你看马拉松报名了吗?我们组队吧!你带我们飞!”电话那头,张志航的声音带着显而易见的讨好和急切。另外两个前队友的声音也在背景音里隐约可闻。
林怼怼把手机拿远了一点,懒洋洋地回道:“不带,累赘。”
干脆利落地挂了电话。
没过几分钟,微信又弹出一条新消息,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赵皓宇。
“林怼怼同学,编程马拉松有兴趣组队吗?我们队还缺一个技术核心。”
消息措辞礼貌,但那股子居高临下的招揽意味几乎要溢出屏幕。
林怼怼嗤笑一声,动了动手指回复:“没兴趣当你的下属。”
然后将手机调成静音,世界清净了。
他重新打开电脑,调出系统界面。【精准扫描】功能冷却完毕,能量槽也恢复到了满值。是时候为马拉松做点准备了。
周六上午,计算机中心大楼人声鼎沸。
巨大的玻璃幕墙内,开阔的比赛场地已经布置完毕。几十张长条桌排列整齐,每张桌子都配备了高性能电脑和高速网络。空气中弥漫着新设备的气息和紧张的兴奋感。
各支队伍在签到处核对信息,领取胸牌。三五成群的团队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着战术,气氛凝重。
林怼怼踩着点,叼着袋豆浆,晃晃悠悠地走进来。他穿着那件洗得有点发白的灰色T恤,在一群衣着整齐、神情严肃的参赛者中显得格格不入。
他的出现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看,‘咸鱼哥’来了!”
“他真的一个人一队?”
“这也太狂了吧……”
“坐等他被虐。”
林怼怼对周围的议论充耳不闻,找到自己编好的座位——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放下豆浆,开机,动作悠闲得像是在自家书房。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很快,他看到了位于场地中央“黄金位置”的赵皓宇团队。五个人,统一穿着定制的队服,上面印着团队logo和“Elite”字样,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赛前设备调试,俨然一副职业战队的派头。
赵皓宇也看到了他,隔着人群,投来一个冷淡中带着审视的目光。林怼怼咧嘴一笑,朝他挥了挥手,气得赵皓宇立刻转回了头。
另一边,苏沐晴和一个女生组成了双人队,她今天扎着利落的马尾,神情专注,正在快速浏览着可能用到的API文档。
九点整,飞驰科技的陈总监和王教授等几位评审老师走上前方的讲台。陈总监做了个简短的开幕致辞,强调了创新与合作精神,随后,大屏幕上投影出了本次马拉松的赛题。
【题目:设计并实现一个“智能校园信息聚合与决策辅助系统”】
【核心要求:】
1. 整合至少三种不同来源的校园实时数据(如课程表、空教室、图书馆座位、食堂人流、校车位置等)。
2. 基于聚合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决策建议(如:推荐当前最佳自习地点、最优就餐窗口、赶校车的最优路径等)。
3. 系统需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方便接入新的数据源。
4. 比赛时间:8小时。最终提交可运行的程序、源代码及简短设计文档。
题目一公布,现场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难度……太高了吧!”
“八小时?还要整合实时数据?这根本不可能完成!”
“数据接口呢?学校官方根本不提供啊!”
就连赵皓宇团队的几人,也皱紧了眉头,开始激烈地低声讨论。
林怼怼看着屏幕上的题目,眼睛却慢慢亮了起来。
“智能校园信息聚合与决策辅助系统?”他低声重复了一遍,嘴角控制不住地上扬,“这名字取得……又长又空,典型的甲方思维。”
几乎在理解题目的瞬间,他大脑中已经下意识地开始疯狂吐槽:
「整合三种数据源?教务系统那个上古接口,返回的JSON格式比我的心情还随机,光解析就得掉一把头发!」
「图书馆座位数据?怕不是要自己去门口装个摄像头做图像识别?」
「食堂人流?难道要去贿赂打饭阿姨实时汇报?」
「还决策辅助?不就是if-else大集合吗?披上‘智能’的皮就显得高大上了?」
【能量+2!】
【能量+2!】
……
系统的提示音在他脑海中欢快地响起。伴随着吐槽,一个个或奇葩、或取巧、或真正具有可行性的技术方案,也开始在他脑中碰撞、组合。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立刻开始疯狂查资料、建项目,而是慢悠悠地拧开豆浆盖子,喝了一大口。然后,他打开了代码编辑器,却没有立刻编码。
他调出了系统界面,目光落在【精准扫描】功能上,脸上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比赛开始半小时,大部分队伍都还处于混乱的数据接口调研和架构争论阶段。
林怼怼终于动了。
他的双手放在键盘上,眼神变得专注。他没有去碰那些官方接口的烂摊子,而是直接开始编写一系列小巧而肮脏(Dirty but Quick)的爬虫脚本。
“教务系统课程表?直接模拟登录抓HTML页面解析吧,虽然丑,但快。”
“空教室查询?那个网页查询结果结构倒是固定,写个正则搞定。”
“图书馆座位?官网有个静态页面每小时更新一次截图,够了,将就用。”
“食堂人流?找个校内论坛的美食版块,实时抓取带‘排队’、‘人多’关键词的帖子数量,做个简单加权计算,近似模拟!”
他的思路清晰得可怕,完全绕开了官方接口可能存在的申请流程、权限限制和复杂文档,用一种近乎“野路子”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着可用的数据。代码写得算不上优雅,甚至有些地方堪称粗暴,但在【毒舌能量】的隐性加持下,效率和稳定性却高得惊人。
【能量-5,爬虫脚本稳定性提升。】
【能量-8,数据解析容错率增强。】
他毫不吝啬地投入能量,确保这些临时拼凑的脚本在八小时内不会掉链子。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场上的键盘敲击声越来越密集。
赵皓宇团队似乎已经确定了技术方案,采用的是相对正统的微服务架构,五人分工明确,编码速度很快。
苏沐晴和她的队友则选择了一个轻量级的全栈方案,配合默契。
林怼怼的角落依旧安静,只有他一个人,但屏幕上的代码行数却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偶尔会因为想到一个绝妙的偷懒(优化)办法而无声地咧嘴笑一下。
下午两点,比赛过半。
林怼怼已经完成了所有核心功能的开发,开始进行界面整合和算法调优。他设计的推荐算法极其简单粗暴——给每个地点打分,分数基于实时数据(空位多少、排队长短、距离远近)和一些固定权重,然后取最高分推荐。
“搞那么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干嘛?八小时,能跑通一个demo就不错了,实用主义至上。”他一边调整着权重参数,一边在心里吐槽。
就在这时,他旁边一个四人团队似乎遇到了巨大的麻烦。他们试图调用一个第三方地图API来优化路径规划,却一直报错,几个人急得满头大汗,争论不休。
“肯定是密钥配置错了!”
“不对,我看文档上就是这么写的!”
“是不是网络问题?”
林怼怼被吵得有点烦,侧头瞥了一眼他们的屏幕和错误日志。凭借【精准扫描】带来的毒辣眼力,他几乎瞬间就定位了问题。
他本来不想多事,但那个团队的队长,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男生,急得快要哭出来的样子,让他莫名想起了被自己喷过的李明。
“喂,”林怼扭过头,忍不住开口,语气依旧带着他标志性的嫌弃,“你们几个,吵吵半天,就没一个人去看看API的调用频率限制吗?免费账号每分钟最多10次请求,你们这死循环里疯狂调用,不被封才怪。还有,请求参数里的坐标系格式弄错了,人家要求是GCJ-02,你们传的是WGS-84,能对上才有鬼了。”
那四人团队瞬间安静下来,目瞪口呆地看着他。
队长赶紧按照他说的去检查,几秒钟后,激动地喊了出来:“对了!就是这样!谢谢!太谢谢你了同学!”
【能量+5!乐于助人(毒舌版)!】
林怼怼摆了摆手,转回自己的屏幕,深藏功与名。只是嘴角,还是忍不住微微翘了一下。距离比赛结束还有最后半小时。
大部分队伍都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和打包,空气中弥漫着疲惫与紧张。
林怼怼早已完成了所有工作,甚至给自己的系统加了一个极其简陋的命令行界面。他打了个哈欠,开始整理提交文件。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最后落在赵皓宇团队那边。他们似乎也完成了,团队成员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表情。
一个念头,如同鬼魅般钻入林怼怼的脑海。
“系统,”他在心中默念,“对赵皓宇团队现在正在打包的最终项目文件,使用【精准扫描】!”
【指令收到。目标已锁定(基于网络共享文件夹嗅探)。开始扫描……】
虽然无法直接获取源代码,但通过扫描编译后的可执行文件及相关配置文件,系统依然能分析出大量的信息。
几秒钟后,一份新鲜出炉的毒舌报告呈现在他眼前。
【项目名称:CampusGuardian】
【综合评分:B+(华丽的空壳)】
【评语:架构精美,文档齐全,可惜核心决策算法陷入了对技术栈的炫技式堆砌,使用了不必要的复杂模型,导致响应延迟偏高,且并未显著提升推荐准确性。典型的“用大炮打蚊子”,中看不中用。】
【关键缺陷:路径规划模块引入了重型图计算库,处理本校小规模地图属于杀鸡用牛刀,启动和计算开销巨大。数据聚合层过度封装,增加了不必要的网络请求延迟。】
林怼怼看着报告,眼睛眯了起来。
此时,讲台上的陈总监拿起话筒:“距离比赛结束还有最后五分钟!请各团队做好提交准备!”
林怼怼的手指,在提交按钮上悬停片刻,然后猛地移开。
他飞快地新建了一个文本文件,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出一段与比赛无关的、充满个人风格的文字。他的脸上,带着一种恶作剧得逞般的兴奋笑容。
“既然要玩,就玩个大的。”
他低声自语,然后将这个文本文件和项目源码一起,拖入了提交区。
倒计时结束。
提交通道关闭。
全场响起一片混杂着放松和遗憾的叹息声。
评审环节开始。评审老师和技术专家们开始逐一运行各团队提交的程序。
很快,轮到了赵皓宇的“CampusGuardian”。华丽的UI界面,清晰的功能模块,流畅的演示效果,引来了不少赞叹。赵皓宇团队的讲解也自信从容。
陈总监点了点头,似乎颇为满意。
紧接着,评审点开了林怼怼单人项目的可执行文件。
一个漆黑的命令行窗口弹了出来,没有任何图形界面。
会场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和低低的嘲笑声。
“命令行?这年头谁还用命令行?”
“果然不行了吧……”
“搞什么鬼?”
然而,当评审按照提示输入几个简单的命令后,系统迅速返回了清晰、准确的推荐结果,响应速度明显比之前几个图形化项目快上一大截。
评审们有些意外,交头接耳了几句。
就在这时,一位评审似乎发现了什么,点开了林怼怼提交的那个额外的文本文件。他的表情瞬间变得十分古怪,像是想笑又强行忍住。
他把屏幕转向旁边的陈总监。
陈总监凑过去看了一眼。
只见文档标题赫然写着:
《关于“CampusGuardian”等项目过度设计及性能瓶颈的技术批评与优化建议(附简易实现方案)》
陈总监的瞳孔,微微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