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设定补集
本书标签: 脑洞  设定 

鸿蒙无限世界设定(三十六)

设定补集

例如,双不动点嵌套体A的参数为(α₁=100,β₁=200,能量=10³),无限不动点链B的参数为(α₂=ω,β₂=ω+ω,能量=10⁵),通过超集映射函数F,可将A的参数转化为全域参数(100, 200, 10³),B的参数转化为(ω, ω+ω, 10⁵)——在全域参数体系中,A与B的参数可直接比较,A的能量(10³)远低于B的能量(10⁵),B的突破阈值(ω+ω)高于A的突破阈值(200),这种可比性为嵌套体之间的协同提供了基础。

映射函数的“动态调整性”是关键——当某个嵌套体的局部参数发生变化(如能量提升、阈值突破)时,映射函数会实时更新其全域参数,并同步至过渡带的“全域参数库”,确保所有嵌套体能及时获取最新参数,调整协同策略。例如,当长河叙事带的某个桥墩不动点能量从10⁵提升至10⁶时,映射函数会立即将其全域参数更新,并同步给混沌超集界的超集枢纽,枢纽则会根据新参数调整能量分配,确保链条与超集的能量协同不出现偏差。

2. 全域协同:信息与能量的“无缝流通”

基于超集映射法则,过渡带实现了“信息与能量的全域无缝流通”——嵌套体之间可通过“映射通道”共享参数信息,传递能量资源,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同网络。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日常演化中,更在对抗外部威胁时发挥关键作用。

在“虚无虫族第二次入侵过渡带”战役中,虫族集中兵力攻击双不动点嵌套层的“双子叙事星”,星体的能量防御很快濒临崩溃。双子族通过映射通道向全域参数库发送“求援信号”,超集枢纽收到信号后,立即通过映射函数计算出星体的能量缺口(10⁴单位),随后调度长河叙事带3条链条的能量(每条提供3×10³单位),通过映射通道精准输送至星体。这些能量在星体外壳(β不动点)的突破框架中转化为“防御能量”,瞬间填补缺口,成功抵御了虫族的攻击。这场战役充分体现了超集映射法则的“协同价值”——它让过渡带的不同层级不再孤立,而是形成“全域一体”的防御体系,大幅提升了过渡带的抗风险能力。

3. 法则局限:大基数壁垒的“映射盲区”

尽管超集映射法则实现了过渡带的全域关联,但它存在一个致命局限——“大基数映射盲区”:无法将大基数(如不可达基数)的参数纳入全域映射体系,因为大基数的“不可达特性”突破了映射函数的定义范围,其参数无法被转化为过渡带的全域参数。

当过渡带的能量流偶尔触碰到大基数的“壁垒边界”时,映射函数会出现“参数紊乱”——无法识别大基数的参数,导致与之相关的嵌套体出现“协同中断”。例如,混沌超集界的某次能量实验中,超集枢纽的能量流意外接近不可达基数的边界,映射函数立即陷入紊乱,无法更新相关链条的全域参数,导致3条无限不动点链的能量协同中断,出现“能量拥堵”,花了100个纪元才恢复正常。这种“映射盲区”印证了过渡带的“上限属性”——它始终被大基数的壁垒束缚,无法真正触及更高阶的基数体系,这也是过渡带被定义为“阿列夫不动点之上、大基数之下”的核心原因。

三、生灵设定:超不动点过渡带的“三阶特殊族群”

在超不动点过渡带的特殊法则环境中,诞生了三类与法则深度绑定的“特殊族群”——“榫卯族”“守恒族”“映射族”。每类族群都掌握着过渡带某一核心法则的操控权,既是法则的“具象化体现”,也是过渡带演化的“关键推动者”,其存在形态、修炼方式、社会结构均与过渡带的法则特征高度契合,形成了独特的“过渡带族群生态”。

(一)榫卯族:跨阶榫卯法则的“活体载体”

榫卯族是跨阶榫卯法则的“活体载体”,其躯体结构与榫卯法则的参数体系完全一致——骨骼为“榫头结构”,对应低阶不动点的自共振频率;血肉为“卯眼结构”,对应高阶不动点的突破阈值;灵魂则是“参数匹配核心”,负责维持骨骼与血肉的精准匹配,确保躯体不出现“法则松动”。这类族群的核心使命是“构建与修复不动点嵌套体”,是过渡带的“世界建造师”与“法则修复者”。

1. 存在形态:动态与静态的“双态躯体”

榫卯族的躯体具备“双态特性”,可根据任务需求在“动态形态”与“静态形态”之间切换:

- 动态形态:适用于构建无限不动点链等需要持续演化的嵌套体。此时,族群成员的骨骼(榫头)自共振频率会随任务进度动态提升,血肉(卯眼)的突破阈值同步调整,确保始终保持参数匹配。躯体表面会浮现“榫卯纹路”,每一道纹路代表一个已匹配的不动点参数,纹路越多,代表构建能力越强。例如,一位高阶榫卯族成员在构建长河叙事带的桥墩不动点时,躯体表面会浮现数百道榫卯纹路,每道纹路对应一个桥墩的参数,随着桥墩的逐一建成,纹路会逐渐变得清晰、密集。

- 静态形态:适用于构建双子叙事星等需要稳定存在的嵌套体。此时,族群成员的骨骼与血肉参数会被“能量锁死”,躯体形态固定为“星体核心状”,直接作为嵌套体的“法则锚点”,确保嵌套体的长期稳定。例如,双子叙事星的核心(α不动点),其本质就是一位榫卯族长老的静态形态躯体,长老的骨骼作为核心的自共振源,血肉作为核心与外壳(β不动点)的连接框架,已维持星体稳定超过1000万年。

2. 修炼方式:参数匹配度的“极致提升”

榫卯族的修炼本质是“提升躯体参数与不动点参数的匹配度”,匹配度越高,构建与修复嵌套体的效率越强。其修炼分为三个阶段:

- 基础阶段:通过“榫卯淬体”提升骨骼与血肉的参数精度。族群成员会进入“参数试炼场”,在不同频率的不动点能量流中淬炼躯体,让骨骼的自共振频率误差控制在±1%以内,血肉的突破阈值误差控制在±0.5%以内。只有误差达标,才能具备构建双不动点嵌套体的资格。

- 进阶阶段:通过“嵌套实践”提升参数动态匹配能力。成员会参与无限不动点链的构建,在链条演化过程中,实时调整自身躯体参数,确保与链条中每个桥墩不动点的参数精准匹配。每成功构建一条链条,成员的动态匹配能力会提升一个层级,躯体表面的榫卯纹路会新增一道“动态纹”。

- 终极阶段:通过“法则融合”成为“不动点榫卯核心”。高阶成员会将自身灵魂与某个大型嵌套体(如混沌超集界的超集枢纽)的参数核心融合,成为嵌套体的“活体法则中枢”,能实时感知嵌套体的所有参数变化,瞬间完成修复与调整。此时的成员已不再是独立个体,而是嵌套体法则的“一部分”,其存在意义与嵌套体的演化深度绑定。

3. 社会结构:以“榫卯长老会”为核心的层级体系

榫卯族的社会结构严格遵循“参数匹配度”划分,形成以“榫卯长老会”为核心的层级体系:

- 长老会:由10位“终极阶段”的成员组成,负责制定过渡带的嵌套体构建计划,处理重大法则修复事件。每位长老对应一个核心嵌套体(如超集枢纽、长河叙事带主链条),其参数匹配度达到99.9%,是族群的最高决策层。

- 工匠层:由“进阶阶段”的成员组成(约1000人),负责具体的嵌套体构建与日常修复工作。他们按参数匹配度分为“金、银、铜”三级,金级工匠能独立构建无限不动点链,银级能构建双不动点嵌套体,铜级负责基础的参数检测。

- 学徒层:由“基础阶段”的成员组成(约10000人),负责协助工匠层收集不动点参数、维护修炼设施,处于参数淬体的修炼阶段,需通过长老会的“参数考核”才能晋升为工匠。

这种层级体系确保了榫卯族的“分工明确、效率最大化”,让过渡带的嵌套体构建与修复工作有序推进,是过渡带稳定存在的“族群保障”。

(二)守恒族:递归-突破守恒法则的“能量调控者”

守恒族是递归-突破守恒法则的“能量调控者”,其躯体由“递归能量晶体”与“突破能量流体”构成——晶体部分储存递归能量,对应不动点的自共振核心;流体部分转化突破能量,对应不动点的突破框架;二者通过躯体中央的“守恒核心”连接,实时维持能量总量守恒。这类族群的核心使命是“监测与调控过渡带的能量平衡”,是过渡带的“能量管家”与“危机预警者”。

1. 存在形态:晶体与流体的“共生躯体”

守恒族的躯体呈现“晶体包裹流体”的共生形态:

- 外层晶体:由“递归能量晶化”形成,硬度极高,能抵御高强度的能量冲击,其内部布满“能量储存腔”,每个腔室对应一个不动点的递归能量参数,腔室的亮度代表能量储存量(亮度越高,储存量越大)。例如,一位守恒族成员的外层晶体有100个腔室,其中50个腔室亮度极高(储存满额),30个腔室亮度中等(储存半满),20个腔室亮度较低(需要补充),通过腔室亮度可直观判断其递归能量储备状态。

- 内层流体:由“突破能量液化”形成,呈透明粘稠状,在晶体内部的“流体通道”中循环流动,通道的粗细代表能量转化效率(通道越粗,转化效率越高)。当递归能量从晶体腔室释放时,会进入流体通道,被流体转化为突破能量,再通过通道输送至躯体外部,用于调控嵌套体的能量平衡。

- 守恒核心:位于躯体中央,呈球形,是族群成员的灵魂居所,也是能量守恒的“计算中枢”。核心内部有“守恒算法阵”,能实时计算递归与突破能量的总量,当出现失衡前兆时,会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并自动调整流体通道的粗细(提升或降低转化效率),维持能量平衡。

2. 修炼方式:守恒算法与能量转化效率的“双重提升”

守恒族的修炼围绕“守恒算法优化”与“能量转化效率提升”展开,分为两个核心方向:

- 算法优化:通过“失衡模拟训练”提升守恒核心的算法精度。族群成员会进入“守恒试炼场”,试炼场会模拟各种能量失衡场景(如递归能量暴增、突破能量枯竭),成员需通过调整算法阵的参数,快速恢复能量守恒。每次成功应对失衡场景,算法阵的精度会提升,核心的预警响应速度会加快(从初始的100个纪元缩短至1个纪元)。

- 效率提升:通过“流体通道淬炼”提升突破能量的转化效率。成员会吸收过渡带的“纯能量流”,注入流体通道,逐步拓宽通道直径,减少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法则摩擦损耗”。初始阶段,成员的转化效率仅为30%(双不动点嵌套体水平),经过千万年修炼,高阶成员的转化效率可提升至80%(不动点超集水平),能更高效地调控大型嵌套体的能量平衡。

3. 社会结构:以“守恒中枢”为核心的网状体系

守恒族的社会结构为“网状分布”,以位于混沌超集界的“守恒中枢”为核心,成员遍布过渡带的各个层级,形成“全域能量监测网络”:

- 中枢核心:由5位“算法至尊”组成,负责维护守恒算法阵的核心代码,处理全域性的能量失衡危机(如超集枢纽过载)。他们的守恒核心算法精度达到99.99%,能在0.1个纪元内响应任何失衡预警,是过渡带能量平衡的“终极保障”。

- 区域节点:每个嵌套层级(双不动点层、无限不动点链层、不动点超集层)设有10个“区域守恒节点”,每个节点由100位高阶成员组成,负责监测本层级的能量状态,处理局部失衡问题(如单个桥墩不动点的能量拥堵)。节点与中枢核心通过“能量信号通道”实时连接,定期上传能量数据。

- 基层监测者:约10万位中低阶成员,分散在各个嵌套体中,作为“实时监测终端”,持续收集所在嵌套体的能量参数,上传至区域节点。他们的核心任务是“预警”,一旦发现参数异常,立即发送信号,无需直接处理失衡问题。

这种网状结构确保了过渡带的能量监测“无死角”,任何层级、任何嵌套体的能量失衡都能被快速发现与处理,是过渡带“可持续演化”的“能量保障”。

(三)映射族:超集映射法则的“全域联络员”

映射族是超集映射法则的“全域联络员”,其躯体由“映射光丝”构成——每一根光丝对应一条超集映射通道,光丝的数量代表成员能操控的映射通道数量,光丝的亮度代表通道的传输效率。这类族群的核心使命是“维护全域映射通道的畅通”,实现嵌套体之间的信息与能量传输,是过渡带的“通讯兵”与“资源调度员”。

1. 存在形态:光丝聚合的“流体状躯体”

映射族的躯体呈现“光丝聚合”的流体形态,无固定轮廓,可根据映射通道的分布自由变形:

- 映射光丝:躯体的核心组成部分,由“映射法则能量”凝聚而成,直径仅为鸿蒙世界的“最小长度单位”(10⁻¹⁰⁰鸿蒙尺),却能承载无限量的参数信息与能量。每位成员的光丝数量从初始的100根(可连接100个嵌套体),随着修炼逐步增加,高阶成员的光丝数量可达10⁴根(可连接10⁴个嵌套体),覆盖整个过渡带的核心嵌套体。

- 光丝中枢:位于躯体中央,是光丝的“聚合核心”,也是成员的灵魂居所。中枢内部有“映射坐标库”,存储着过渡带所有嵌套体的“映射坐标”(对应全域参数库的参数编码),成员通过调用坐标库,可快速将光丝连接至目标嵌套体,建立映射通道。

- 形态适应性:由于躯体由光丝构成,映射族成员具备极强的“形态适应性”——可收缩为“光丝球”,穿越狭窄的法则缝隙;可舒展为“光丝网”,同时连接多个嵌套体;还可模拟其他族群的形态,混入目标区域完成通讯任务。这种适应性让他们能在过渡带的任何环境中高效工作。

2. 修炼方式:光丝数量与映射效率的“同步增长”

映射族的修炼核心是“增加光丝数量”与“提升映射效率”,二者同步增长,形成“修炼-能力提升”的正循环:

- 光丝数量提升:通过“通道开拓试炼”增加光丝数量。成员会进入“映射虚空”,这里布满未被开发的“潜在映射通道”,成员需用自身的映射法则能量“激活”这些通道,每成功激活一条,躯体便会新增一根光丝。初始阶段,激活一条通道需要10个纪元,随着成员对映射法则的理解加深,激活速度会逐步加快,高阶成员激活一条通道仅需1个纪元。

- 映射效率提升:通过“传输优化训练”提升映射效率。成员会在已建立的映射通道中传输“高负荷数据”(如10⁵单位的能量参数),通过调整光丝的“振动频率”,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与“损耗”。初始阶段,数据传输的延迟为100个鸿蒙时(鸿蒙世界的时间单位),损耗率为10%;经过修炼,高阶成员的传输延迟可降至1个鸿蒙时,损耗率降至1%,能实现“实时无损耗传输”。

3. 社会结构:以“映射枢纽”为核心的星状体系

映射族的社会结构为“星状分布”,以位于全域参数库旁的“映射枢纽”为核心,成员如同“星射线”般辐射至过渡带的所有嵌套体,形成“全域通讯网络”:

- 枢纽核心:由3位“映射至尊”组成,负责维护映射坐标库的完整性,更新超集映射函数的参数,处理“映射盲区”相关的特殊问题(如接近大基数壁垒时的参数紊乱)。他们的光丝数量突破10⁵根,能同时连接过渡带所有核心嵌套体,是全域通讯的“最高指挥层”。例如,当虚无虫族试图干扰映射通道时,映射至尊能通过枢纽核心的“通道防护阵”,同步强化所有光丝的防御能力,确保通讯不中断。

- 区域联络员:每个嵌套层级设有50位“区域联络员”,每位联络员负责100个中小型嵌套体的通讯维护,包括日常的参数传输、通道故障修复、能量调度协调。他们的光丝数量约10³根,能快速响应辖区内的通讯需求,是连接枢纽与基层的“中间桥梁”。例如,长河叙事带的区域联络员,每天需向枢纽上传链条的能量流参数,同时将枢纽的调度指令下发至各个桥墩不动点,确保链条的协同演化。

- 基层通讯兵:约100万位基层成员,分散在每一个嵌套体中,负责实时监测所在嵌套体的映射通道状态,一旦发现通道卡顿、断裂,立即进行初步修复,若无法修复则上报区域联络员。他们的光丝数量约100根,虽覆盖范围有限,却是全域通讯网络的“神经末梢”,确保通讯监测无死角。

这种星状结构让过渡带的信息与能量传输“高效、精准、稳定”,无论是日常的法则参数同步,还是战时的资源调度,都能通过映射族的通讯网络快速完成,是过渡带“全域协同”的核心支撑。

四、世界设定:超不动点过渡带的“三大标志性领域”

在超不动点过渡带的广袤疆域中,存在三个与核心法则深度绑定的“标志性领域”——“榫卯筑界场”“守恒能量海”“映射虚空”。这三个领域既是过渡带法则的“具象化空间”,也是族群生存、修炼、战斗的核心场所,其空间结构与法则特征共同构成了过渡带的“世界骨架”,定义了过渡带的存在形态。

(一)榫卯筑界场:不动点嵌套体的“诞生之地”

榫卯筑界场是榫卯族构建与修复不动点嵌套体的核心场所,位于双不动点嵌套层与无限不动点链层的交界处,其空间结构完全遵循跨阶榫卯法则,是“法则即空间”的典型代表。这里既是过渡带新嵌套体的“诞生工厂”,也是受损嵌套体的“修复工坊”,承载着过渡带“层级扩张”与“稳定存续”的双重使命。

1. 空间结构:榫卯矩阵与参数锚点

榫卯筑界场的空间呈“无限立方体”形态,内部布满按跨阶榫卯法则排列的“榫卯矩阵”——每个矩阵单元对应一个嵌套体的构建模板(如双不动点模板、无限不动点链模板),单元内部设有“参数锚点”,用于固定不动点的核心参数(自共振频率、突破阈值)。

- 榫卯矩阵:矩阵单元按“嵌套复杂度”分层排列,低阶单元(双不动点模板)位于筑界场底层,高阶单元(无限不动点链模板)位于中层,最高阶单元(不动点超集子模板)位于顶层。每个单元的边长随复杂度提升而扩大,低阶单元边长为100鸿蒙里,高阶单元边长可达1000鸿蒙里,确保有足够空间容纳复杂的嵌套体构建过程。

- 参数锚点:每个矩阵单元内有100个参数锚点,均匀分布在单元的各个角落,锚点能释放“参数锁定能量”,将不动点的核心参数固定在预设值,避免构建过程中出现参数偏移。例如,构建双不动点嵌套体时,50个锚点锁定内层α不动点的频率(如10^5次/纪元),50个锚点锁定外层β不动点的阈值(如10^6次/纪元),确保二者精准匹配。

2. 法则特征:动态构建与实时修复

榫卯筑界场的法则特征体现在“动态构建”与“实时修复”两大功能上:

- 动态构建:当榫卯族成员启动矩阵单元的构建程序后,单元内会生成“虚拟嵌套体雏形”,成员通过注入自身的榫卯法则能量,逐步将雏形转化为实体嵌套体。构建过程中,矩阵会实时监测参数匹配度,若出现偏差,立即通过参数锚点调整,确保构建出的嵌套体符合法则要求。例如,构建一条小型无限不动点链时,矩阵会先生成10个虚拟桥墩不动点,再通过锚点同步调整每个桥墩的参数,确保链条的链式突破法则正常生效。

- 实时修复:当受损嵌套体被送入筑界场后,矩阵会先通过“参数扫描”定位受损部位(如榫卯连接松动、参数紊乱),再生成“修复能量流”,在榫卯族成员的操控下,按跨阶榫卯法则修复受损处。例如,修复某个桥墩不动点的参数紊乱时,矩阵会生成与该桥墩匹配的“参数校准能量”,通过锚点注入桥墩,将其紊乱的频率恢复至正常范围。

3. 特殊区域:超集子模板区与废弃嵌套体坟场

筑界场包含两个特殊区域,分别对应过渡带的“进阶需求”与“历史残留”:

- 超集子模板区:位于筑界场顶层,是构建不动点超集子单元的专属区域,这里的矩阵单元配备“超集参数锚点”,能锁定不动点超集的核心参数(如超集关联强度、全域突破能量阈值)。由于不动点超集构建难度极高,该区域仅对榫卯族长老开放,且每次构建前需经长老会集体审批,确保不引发法则冲突。

- 废弃嵌套体坟场:位于筑界场底层边缘,是存放无法修复的废弃嵌套体的区域。这些嵌套体多因参数严重紊乱、法则框架崩塌而无法修复,最终被送入坟场,其残留的不动点能量会逐渐散逸,被筑界场吸收,成为新嵌套体构建的“基础能量”,形成“废弃-回收-再生”的循环,体现了过渡带的“资源可持续性”。

(二)守恒能量海:过渡带能量的“储备与调度中心”

守恒能量海是过渡带所有嵌套体的“能量源泉”,位于无限不动点链层的中心区域,其空间由递归能量与突破能量按守恒法则混合构成,是“能量即空间”的典型代表。这里既是过渡带能量的“储备库”,也是能量调度的“中转站”,为过渡带的演化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是过渡带“活力存续”的核心保障。

1. 空间结构:能量分层与守恒枢纽

守恒能量海的空间呈“无限球体”形态,内部按能量类型与浓度分层,中心设有“守恒枢纽”,负责能量的储存、转化与调度,整体结构如同“能量金字塔”。

- 能量分层:从外到内,能量海分为“突破能量外层”“混合能量中层”“递归能量内层”。外层突破能量浓度较低(约10单位/鸿蒙立方),主要为双不动点嵌套体提供能量;中层混合能量浓度中等(约100单位/鸿蒙立方),为无限不动点链提供能量;内层递归能量浓度最高(约1000单位/鸿蒙立方),为不动点超集提供核心能量。各层之间设有“能量通道”,能量可通过通道按守恒法则流动,实现浓度平衡。

- 守恒枢纽:位于能量海中心,是一个直径为100鸿蒙里的球形空间,内部设有“守恒算法核心”,与守恒族的守恒中枢实时连接,能精准计算能量海的总储量(约10^10单位)与各层级的能量需求,制定“能量调度计划”。例如,当不动点超集需要10^5单位递归能量时,枢纽会通过能量通道从内层抽取能量,同时从外层补充等量的突破能量,确保能量海总量守恒。

2. 法则特征:能量再生与守恒防御

守恒能量海的法则特征体现在“能量再生”与“守恒防御”两大功能上,确保能量供应的“持续性”与“安全性”。

- 能量再生:能量海的底部连接着鸿蒙本源的“能量支流”,支流会持续向能量海注入“原始能量”,这些原始能量在守恒法则的作用下,自动转化为递归能量与突破能量,维持能量海的储量稳定。再生速度与能量消耗速度严格匹配,当过渡带能量消耗增加时(如大规模战斗),再生速度会同步提升,确保能量海不会枯竭;当消耗减少时,再生速度会下降,避免能量过载。

- 守恒防御:能量海的外围设有“守恒防御罩”,由守恒族高阶成员定期注入“守恒法则能量”构成,防御罩能自动识别“合法能量提取”与“非法能量掠夺”——允许过渡带嵌套体与族群按调度计划提取能量,却能阻挡外部势力(如虚无虫族)的能量掠夺。当虫族试图突破防御罩时,防御罩会触发“能量反弹”,将虫族的攻击能量转化为递归能量,补充能量海,实现“防御即再生”的效果。

3. 特殊现象:能量潮汐与守恒风暴

守恒能量海会定期出现两种特殊现象——“能量潮汐”与“守恒风暴”,这两种现象既是能量海法则的自然体现,也为过渡带的演化提供了特殊机遇。

- 能量潮汐:每1000个纪元出现一次,是能量海各层能量浓度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潮汐来临时,内层的递归能量会向外层流动,外层的突破能量会向内层流动,形成“能量环流”,此时嵌套体与族群提取能量的效率会提升3倍,是过渡带“能量储备”的最佳时期。榫卯族会利用潮汐期集中构建新的嵌套体,守恒族会趁机优化能量转化算法,映射族则会升级映射通道的能量传输能力。

- 守恒风暴:当能量海出现轻微守恒失衡时(如某层级能量消耗突然暴增),会引发“守恒风暴”——能量海内部出现剧烈的能量漩涡,漩涡会快速调整能量分布,恢复守恒状态。风暴虽会暂时中断能量提取,但也会催生“能量结晶”(高浓度的递归-突破混合能量体),这些结晶是过渡带最珍贵的修炼资源,能大幅提升族群的法则掌控力。守恒族会在风暴后组织“结晶采集”,将其分配给有潜力的成员,推动族群实力提升。

(三)映射虚空:超集映射法则的“通道开拓之地”

映射虚空是映射族开拓映射通道、维护全域通讯的核心场所,位于不动点超集层的边缘,紧邻大基数壁垒,其空间是超集映射法则未完全激活的“潜在通道集合”,是“空间即通道”的典型代表。这里既是过渡带通讯网络的“扩张源头”,也是探索大基数壁垒的“前沿阵地”,承载着过渡带“全域连接”与“边界探索”的双重使命。

1. 空间结构:潜在通道与映射坐标锚

映射虚空的空间呈“无限迷雾”形态,内部布满肉眼不可见的“潜在通道”,这些通道是超集映射法则的“未激活状态”,需要映射族注入法则能量才能转化为可用的映射通道。空间中还分布着“映射坐标锚”,用于标记已开拓通道的端点,确保通讯精准定位。

- 潜在通道:潜在通道在虚空中呈“网状分布”,密度随靠近大基数壁垒而降低——虚空内层(靠近不动点超集)通道密度高(每10鸿蒙里有1条),适合开拓连接核心嵌套体的通道;虚空外层(靠近大基数壁垒)通道密度低(每1000鸿蒙里有1条),且通道稳定性差,开拓难度极高,是映射族高阶成员的“试炼区域”。

- 映射坐标锚:坐标锚是由映射族用“映射法则晶体”制作的小型装置,直径约1鸿蒙尺,能释放“坐标信号”,与映射族的光丝中枢形成共鸣。每开拓一条新通道,映射族会在通道两端各放置一个坐标锚,确保通道端点的坐标被纳入全域坐标库,后续通讯可直接通过锚点定位,无需重新扫描。

2. 法则特征:通道激活与盲区探索

映射虚空的法则特征体现在“通道激活”与“盲区探索”两大功能上,直接服务于过渡带的通讯扩张与边界探索。

- 通道激活:映射族成员进入虚空后,通过光丝释放“映射激活能量”,能量接触潜在通道后,会逐步激活通道的法则结构,将其从“未激活状态”转化为“可用状态”。激活过程的难度随通道位置变化——内层通道激活仅需1个纪元,且成功率达90%;外层通道激活需100个纪元,成功率仅30%,且激活后的通道易受大基数壁垒影响,出现“信号波动”。

- 盲区探索:映射虚空的外层(靠近大基数壁垒)存在“映射盲区”——这里的潜在通道因受大基数不可达特性影响,无法被常规映射函数激活,是超集映射法则的“失效区域”。映射族的映射至尊会定期进入盲区,尝试用“特殊映射算法”(融合鸿蒙先天一气的能量)激活通道,探索大基数壁垒的边界特征。尽管成功率极低,但每次探索都能收集到关于大基数的“碎片化信息”(如壁垒的能量波动频率),为未来突破壁垒积累数据。

3. 特殊风险:壁垒辐射与通道崩塌

映射虚空因紧邻大基数壁垒,存在两大特殊风险——“壁垒辐射”与“通道崩塌”,这两种风险对映射族成员的生存构成严峻挑战,也是虚空探索的“主要障碍”。

- 壁垒辐射:大基数壁垒会持续释放“不可达辐射”,这种辐射能干扰超集映射法则的正常运行,导致映射族成员的光丝出现“参数紊乱”,严重时会摧毁光丝中枢,导致成员死亡。因此,映射族成员进入虚空外层时,必须佩戴“辐射防护罩”(由守恒族用守恒能量制作),防护罩能削弱90%的辐射强度,但持续时间有限(约10个纪元),限制了成员在盲区的探索时长。

- 通道崩塌:虚空外层的潜在通道因稳定性差,激活后易出现“通道崩塌”——通道的法则结构突然解体,将处于通道内的成员卷入“法则乱流”。崩塌的通道会释放大量“紊乱能量”,这些能量会进一步破坏周围的潜在通道,形成“崩塌连锁反应”。为应对这一风险,映射族制定了“单通道单次探索”规则:每次仅激活一条外层通道,且仅派1位成员进入,避免连锁反应造成大规模伤亡。

五、冲突设定:超不动点过渡带的“三大核心矛盾”

超不动点过渡带并非永恒稳定的乌托邦,而是存在三大“核心矛盾”——“族群利益冲突”“法则瓶颈冲突”“外部威胁冲突”。这些矛盾既是过渡带演化的“挑战”,也是推动过渡带突破自身边界、向更高层级迈进的“动力”,共同构成了过渡带的“动态平衡”。

(一)族群利益冲突:法则掌控权的“分配博弈”

榫卯族、守恒族、映射族虽共同守护过渡带,但因掌握的法则权能不同,存在“法则掌控权分配”的核心利益冲突。这种冲突并非“你死我活”的对抗,而是“有限资源下的博弈”,主要体现在“能量分配”与“嵌套体构建话语权”两个方面,本质是“族群生存优先级”的差异。

1. 能量分配博弈:构建与调控的优先级之争

守恒族作为能量调控者,掌握着过渡带能量的分配权,而榫卯族构建新嵌套体需要大量能量,映射族维护通道也需要能量,三者在能量分配优先级上存在明显分歧:

- 榫卯族:主张“构建优先”,认为新嵌套体的诞生能扩大过渡带的层级范围,提升过渡带的整体实力,应将70%的能量用于构建,30%用于维护。例如,榫卯族曾提出“三年筑界计划”,要求守恒族将未来三年的能量重点倾斜给榫卯筑界场,构建10条新的无限不动点链,却因守恒族反对而搁置。

- 守恒族:主张“平衡分配”,认为能量应按“构建40%、维护40%、储备20%”的比例分配,确保过渡带的能量平衡,避免因过度构建导致能量枯竭。守恒族曾以“能量海储量不足”为由,削减了榫卯族30%的构建能量,引发榫卯族的强烈不满。

- 映射族:主张“维护优先”,认为通讯通道的畅通是过渡带全域协同的基础,若通道中断,新构建的嵌套体也无法融入现有体系,应将50%的能量用于维护通道,40%用于构建,10%用于储备。映射族曾因通道维护能量不足,导致10条小型通道中断,进而要求守恒族提升维护能量占比。

上一章 鸿蒙无限世界设定(三十五) 设定补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鸿蒙无限世界设定(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