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河,静静流淌。
又十年,江南小院的海棠树愈发苍劲,枝干虬曲,却年年花开如雪。沈知砚已年过花甲,双目渐昏,执笔不易,却仍每日坐于树下,口述《山河志》注解,由弟子笔录。
顾淮之更老了,拐杖换了三根,白发如霜,却依旧每日清晨为沈知砚煮茶,茶香袅袅,如五十年前那般。
一日,有远道而来的年轻学子跪于院前,呈上一卷书稿,哽咽道:“先生,我来自西北边陲,那里的百姓仍在受苦。我读《山河志》,夜夜落泪。我们建了义学,教孩子识字,讲您的故事。这本《新山河录》,是百名学子合撰,只为告诉您——火种未灭,星火仍在。”
沈知砚颤抖着接过书稿,指尖抚过那粗糙的纸页,仿佛触到了千里之外的风沙与热血。他抬头望向顾淮之,眼中含泪:“你听见了吗?灯,传到西北了。”
顾淮之握住他的手,轻声道:“你写的每一个字,都长出了根。”
那夜,两人立于院中,看满天星斗。
沈知砚忽然说:“若我先走,你莫要太过悲伤。”
顾淮之摇头:“你若先走,我便把你的书,一卷卷烧给你。烧到地府也知,人间曾有光。”
沈知砚笑出泪来:“傻子……该是我烧给你才是。你最爱看我写的字。”
“不。”顾淮之认真道,“我最爱看的是你写的时候,灯下低眉的样子。”
数月后,沈知砚病重。
他卧于榻上,神志时清时昏,却仍喃喃:“《山河志》……终篇……还差一句……”
顾淮之俯身,握住他的手:“你说,我记。”
沈知砚费力地睁开眼,望向窗外的海棠,轻声道:“灯传千里,海棠仍在”。
言毕,含笑而逝。
屋内烛火轻摇,一瓣海棠飘落枕畔,如吻别。
顾淮之坐于榻前,守了整整三日,不眠不休。第四日清晨,他将沈知砚的遗稿整理成册,亲题封面——《山河志·终卷》。
而后,他命人将书稿抄录百份,分送天下学堂、义馆、边陲哨所。每一份,都附了一封短笺。
又三年,顾淮之亦老去。
临终前,他让人将他抬至海棠树下,仰望繁花,轻声说:“知砚,我来陪你了。”
他手中紧握那半块玉佩,与沈知砚的那半,早已合二为一,埋于树下。
他闭目前,留下最后一句话:“等我,知砚”
百年之后
江南小院,已成“山河书院”,学子如云,书声琅琅。
院中海棠树下,立有一碑,上书:
每逢春日,学子们皆于此诵读《山河志》,讲顾淮之与沈知砚的故事。
有少年问:“他们为何能被记住百年?”
老先生抚须而笑:“因他们不是为名利而战,而是为彼此、为天下而活。这样的人,山河不会忘记。”
风起,海棠纷飞,如雪落人间。
仿佛,那盏灯,仍在亮着。
人的一生虽短,但他们的一生不短
(这个完结啦,ˊᵒ̴̶̷̤ꇴᵒ̴̶̷̤ˋ 到下一卷了哦!在下一集。还有下一个,不要走哦,还有感谢测试嗯嗯嗯宝宝给我打赏。这是打赏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