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星澜的大二,像被按下了快进键。
刚开学,她就成了中文系学生会学术部的副部长,每天除了上课、泡图书馆,还要忙着组织“诗歌朗诵会”“经典研读沙龙”。早上七点半的闹钟一响,她就得从被窝里爬起来,一边啃着从食堂买的包子,一边往教学楼赶——第一节课是“古代文学史”,老师讲《楚辞》时总爱提问,她得提前把笔记再过一遍。
这天课间,学术部的干事跑过来找她:“星澜学姐,下周末的朗诵会,有个大一的学弟临时来不了,你看能不能找个人顶替一下?”沈星澜皱了皱眉,掏出手机翻联系人,突然想起林晓之前说过,她室友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声音特别好听。她立刻给林晓发消息,没过两分钟,林晓就回复:“没问题!我室友说刚好有空,今晚就能过来排练!”
解决完朗诵会的事,沈星澜刚想喝口水,就收到了苏然学姐的消息:“星澜,下午有个古籍整理的研讨会,教授让我带你一起去,记得带上笔记本。”她赶紧把研讨会的时间记在日程本上,又顺手把下午的自习计划往后推了推——大二的生活,总在“计划内”和“突发状况”之间反复横跳。
中午和林晓一起去食堂吃饭,林晓看着她手里的日程本,笑着吐槽:“星澜,你这本子比我的专业课笔记还满,就不能给自己放个假?”沈星澜扒了一口饭,无奈地笑:“等朗诵会结束吧,到时候咱们去未名湖划船!”正说着,她的手机响了,是沈暖怡打来的。
“星澜!我告诉你个好消息!”沈暖怡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我这次月考进步了五十名!老师说照这个趋势,明年考北京的二本肯定没问题!”沈星澜眼睛一亮,放下筷子:“真的?太好了!等你下次来北京,我带你去吃上次说的那家烤鸭!”
挂了电话,林晓凑过来:“是你高中那个朋友吧?上次视频我好像听到过她的声音。”沈星澜点点头,想起高三时和沈暖怡从针锋相对到和解的日子,嘴角忍不住上扬:“嗯,她在复读,特别努力。”
下午的研讨会,教授聊到《诗经》的“风”“雅”“颂”,突然问沈星澜:“你觉得《国风》里的爱情诗,和现在的青春文学有什么共通之处?”沈星澜愣了一下,随即想起高中时和沈暖怡一起在操场看夕阳,想起苏雨眠偷偷给她塞的零食,笑着回答:“不管是《关雎》里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是现在的青春故事,讲的都是最真诚的情感——可能形式不同,但那种纯粹的喜欢和期待,是一样的。”教授听完,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个角度很好,很有生活气息。”
研讨会结束后,苏然学姐拍了拍她的肩膀:“星澜,你进步真快,上次你还不敢在会上发言呢。”沈星澜笑了笑——她想起大一刚来时,连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都会紧张,现在却能在研讨会上从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大概这就是成长吧。
晚上回到宿舍,室友陈悦正在敷面膜,看到她回来,指了指桌上的奶茶:“星澜,刚外卖到的,林晓给你点的,说奖励你今天搞定朗诵会的事。”沈星澜拿起奶茶,喝了一口,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心里暖暖的。
她坐在书桌前,打开手机,给沈暖怡发了条消息:“暖怡,我今天在研讨会上被教授表扬了!你也要加油,我们在北京等你!”然后又给爷爷奶奶发了张自己在研讨会现场的照片,配文:“爷爷奶奶,我今天参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会,学到了很多东西。”
很快,爷爷回复:“星澜真棒!天气转凉了,记得加衣服,别冻着。”沈暖怡也回复:“哇!星澜你太厉害了!我会加油的!等我去北京,咱们一起去爬长城!”
沈星澜看着手机屏幕,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大二的生活虽然忙乱,但总有这些小小的温暖——朋友的帮忙,学姐的鼓励,家人的牵挂,还有远方那个为了梦想努力的身影,让她觉得,所有的忙碌都是值得的。
她合上手机,拿起桌上的《楚辞》,继续往下读。窗外的月光洒在书页上,温柔又明亮,像极了她此刻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