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光冢
本书标签: 现代  原创国庆新征文  女频言情     

Main line case 2.1 电车声纹脉络计划

光冢

警笛声撕裂了城市的清晨。时代广场站被全面封锁,黄色的警戒线将喧嚣与谜团隔绝开来。

kigaku 和木书野赶到现场时,站台的气氛凝重得如同实质。那列地铁像一条僵死的巨虫,沉默地趴在轨道上,驾驶室的门已经被站务员从外部紧急打开。

穿戴好防护装备,两人踏入狭窄的驾驶室。浓烈的死亡气息混合着金属和机油的味道扑面而来。地铁司机王师傅已被抬出,送往医院抢救,情况不明。而那名工装裤男子,直接挺地仰面倒在操控台下方,双目圆睁,瞳孔扩散,脸上凝固着一种极致的痛苦和惊骇,嘴角残留着已经干涸的白色呕吐物。

kigaku 蹲下身,戴上手套,开始初步尸检。男性,四十岁左右,体格健壮。尸斑呈现特殊的樱红色,分布于尸体背侧未受压部位。他仔细检查死者头部,没有明显外伤。颈部无扼痕,胸骨肋骨无骨折。但在死者双侧耳道内,他发现了轻微的出血点。

“死亡时间大约在凌晨4点到6点之间。” kigaku 冷静地陈述,但他的眉头微微蹙起,眼前的尸表征象与他常见的机械性窒息、锐器伤、中毒等都有所不同。

木书野则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痕检。驾驶室内部整洁,操控台设备完好,没有搏斗痕迹。她在尸体旁的地面上,提取到几根不属于司机制服和工装裤的、深蓝色化纤纤维。同时,她敏锐地注意到驾驶室门锁的内部结构有极其细微的、非正常使用造成的划痕,像是被某种特制工具巧妙地技术性开启过。

“凶手目标明确,手法专业,对地铁系统运作和驾驶室结构非常熟悉。”木书野低声道,“他能避开监控,无声开启驾驶室门,并精准地选择在列车行驶过程中作案或放置尸体。”

就在这时,kigaku 的指尖在死者颈部皮肤上感觉到一种极其细微的、类似轻微烫伤或共振损伤的异常纹理,非常隐蔽。他示意助手将便携式高清内窥镜递过来。通过内窥镜观察死者耳膜,发现了更为惊人的情况——耳膜呈现不规则的破裂状,周围组织有高频震动导致的微观撕裂伤。

一个惊人的推测在 kigaku 脑中形成。他立刻对助手说:“通知法医中心,准备对死者进行最详细的病理学检验,重点检查颅内组织和听神经链。另外,血液和体液样本加急做毒物筛查,但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特定频率声波共振引发的生物组织损伤标记物!”

他抬起头,看向木书野,眼神是前所未有的凝重:“初步判断,死因可能不是物理性攻击或常见毒物……而是极高强度、特定频率的声波冲击。这是一种……声波武器。”

“声波武器?”木书野倒吸一口凉气。这意味着凶手掌握的不仅仅是杀戮技巧,更是某种罕见的高科技手段!

警方很快确认了死者身份:李志强,四十二岁,地铁三号线资深夜班检修工。而昏迷的司机王师傅经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但出现了严重的脑震荡症状和暂时性听力损伤,对事发经过记忆模糊,只记得那阵“撕碎脑袋的怪声”。

调查迅速展开。监控录像显示,夜班结束后,李志强确实在进行例行检修,之后进入一个监控死角便再无踪影。直到他离奇地出现在早高峰列车的驾驶室。

是谁?用什么方法?能在深夜的地铁系统内,用如此匪夷所思的武器杀死一名检修工,并巧妙地将尸体放置在核心驾驶室,甚至差点造成更重大的事故?

kigaku 看着被运走的尸体,窗外闪烁的警灯映在他深不见底的瞳孔中。声波武器……十七年前的白骨案,虽然年代久远,技术受限,但当年老法医的手写笔记里,似乎也含糊地提到过受害者颅骨内部有某种“无法解释的、非物理性的细微损伤”,当时被归因于自然风化或动物啃咬。

是巧合吗?还是说,跨越十七年,那个隐藏在迷雾中的对手,不仅再次出现,而且升级了他的“武器库”,以一种更嚣张、更难以追踪的方式,向警方,或者说,是向他 kigaku,发起了新的、更危险的挑战?

--

法医中心,解剖室。

无影灯将不锈钢解剖台照得一片惨白,李志强的尸体静静地躺在上面。kigaku 穿着全套防护装备,眼神专注如同鹰隼,手中的解剖刀精准而稳定地划开尸体的头皮和颅骨。

空气中弥漫着福尔马林和人体组织特有的气味。助手小林在一旁紧张地记录着,连大气都不敢喘。

颅腔打开,kigaku 的眉头立刻锁紧。他看到了极其罕见的景象——大脑组织表面出现了多处细微的、仿佛被高频震荡波及的点状出血灶,尤其是在脑干和听觉中枢区域,损伤尤为明显。脑膜血管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扩张和轻微破裂。

“记录,” kigaku 的声音冰冷而清晰,在寂静的解剖室里回荡,“脑组织广泛性点状出血,以脑干、颞叶听觉皮层为著。脑膜血管充血、点状出血。符合高强度声波冲击导致颅内共振损伤特征。”

他小心地取出整个大脑,进行冠状切面检查。内部结构的损伤更为直观,如同被无形的力量从内部搅动过。

接着,他仔细检查了听神经链和耳蜗结构。耳蜗内的柯蒂氏器(听觉感受器)出现了大范围的、结构性的破坏,这远远超出了普通噪音可能造成的损伤程度。

“声波频率极高,能量集中,作用时间可能非常短暂,但强度远超人体承受极限。” kigaku 一边操作,一边冷静地分析,“凶手使用的设备,绝非民用或工业级产品。”

体表检查也印证了他的判断。除了颈部那细微的共振纹理,在尸体胸腹部皮肤下,也发现了类似的、对应内脏器官的微观损伤痕迹。

“死因确认:极高强度特定频率声波导致急性颅内压骤升、脑干功能瞬时衰竭及听神经链毁灭性损伤,引发瞬间死亡。” kigaku 做出最终结论,放下了手中的工具。

这起谋杀,手法干净利落到令人发指。没有血迹,没有搏斗,没有常规毒物反应,只有人体内部无声的崩溃。凶手像一个冷酷的调音师,用死亡的频率,瞬间终止了一个生命。

---

警局,刑侦支队办公室。

气氛比往常更加凝重。地铁抛尸案加上声波武器的可能性,让所有人都感到头皮发麻。这已经超出了普通刑事案件的范畴。

“妈的,声波武器?这他妈是拍电影吗?”一个年轻刑警忍不住爆了粗口,用力挠着头。

“重点是来源!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能搞到的!”老陈端着他的搪瓷杯,眉头紧锁,“国内管控极其严格,要么是非法走私,要么…就是有我们不知道的渠道。”

“技术科那边怎么说?驾驶室的纤维和门锁痕迹?”另一个队员问道。

木书野刚走进办公室,听到问题,接口道:“纤维是某种工业擦拭布的材质,很常见,追踪困难。门锁痕迹确认是专业开锁工具,但型号无法具体锁定,对方很老练。”

她走到白板前,将李志强的照片贴在中间,画上时间线和关系网。“李志强社会关系相对简单,同事反映他性格有点孤僻,但工作认真,没什么仇家。目前看不出明显的杀人动机。”

“仇家?我看未必是私仇。”老陈沉声道,“把尸体放在运行地铁的驾驶室,这本身就是一种表演!凶手在炫耀他的能力和…对我们的蔑视。”

这话让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大家都不是新手,自然能感受到这起案件中那股浓浓的挑衅意味。

“kigaku医生呢?解剖有结果了吗?”有人问。

正说着,kigaku 的身影出现在办公室门口。他脱下了白大褂,换回了那身笔挺的深色西装,脸色比平时更苍白几分,连续的工作和精神的紧绷让他眼底带着淡淡的青黑,但眼神依旧锐利。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死因确认,” kigaku 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高强度定向声波攻击,瞬间致死。凶手掌握着非比寻常的武器和技术。”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死因”后面重重写下“声波武器”四个字,然后圈了起来。

“这不是结束,”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办公室里的每一个人,最终与木书野担忧的眼神短暂交汇,“这只是开始。凶手在升级他的‘游戏’。”

他的话音落下,办公室内落针可闻。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在每个人心头。他们面对的,不再只是一个隐匿的杀手,而是一个掌握着高科技、心思缜密、且极具表现欲的危险存在。

短暂的沉默后,老陈猛地一拍桌子:“都打起精神!管他什么妖魔鬼怪,既然露头了,就别想再缩回去!技术科,继续深挖所有电子痕迹!外勤组,把李志强最近三个月接触过的所有人、去过的所有地方,给我像篦子一样篦一遍!我就不信找不到一点破绽!”

命令下达,办公室再次忙碌起来,电话声、键盘敲击声、讨论声重新响起,只是这一次,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凝重和决心。

kigaku 走到自己的临时办公桌前,拿起水杯喝了一口,冰冷的液体划过喉咙,暂时压下了喉咙深处因疲惫和压力带来的干涩感。他抬眼,看到木书野正将一杯刚泡好的、冒着热气的咖啡轻轻放在他手边。

他没有说话,只是看了她一眼。木书野微微点了点头,无声地传递着支持,然后便转身回到自己的岗位,继续投入到纷繁复杂的线索梳理中。

--

调查暂时陷入了僵局。凶手的反侦察能力极强,几乎没有留下可供追踪的有效线索。声波武器的来源更是迷雾重重。

压力之下,kigaku 将更多的精力投回到“白骨追凶”专案的核心——十七年前的悬案。他几乎住在了档案室和办公室,面前堆满了当年泛黄的卷宗、黑白照片和零星的技术报告。

他反复阅读当年那位退休老法医的手写笔记。笔记中的一些用词,在经历了地铁声波杀人案后,显得格外刺眼。

“……颅骨内侧,尤其是颞骨岩部及枕骨大孔周围,发现细微的、蛛网般放射性骨小梁裂纹,非外力打击所致,亦非常见腐蚀或啃噬痕迹,形态特殊,成因存疑,记录在案,留待后人。”

当年受限于技术和认知,这种无法解释的损伤被谨慎地记录,却未能深入。如今看来,这“蛛网般放射性骨小梁裂纹”,与高强度声波共振在骨骼上可能造成的微观损伤,何其相似!

kigaku 立刻调出当年白骨案受害者颅骨的高清扫描件,放大再放大,聚焦在颞骨和枕骨区域。在增强影像的辅助下,那些曾被忽略的、细微到极致的裂纹,仿佛与当下李志强颅内无形的伤痕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十七年前,凶手可能就已经在使用某种初代的、或者效果不同的声波装置?只是因为尸体白骨化,大部分软组织证据消失,使得这唯一的骨骼异常成了无法解读的谜题?

这个发现让 kigaku 后背泛起一丝寒意。如果猜测成立,那么这个对手的“技术”演进,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并且变得越来越成熟、致命。

上一章 Main line case 2(序) 光冢最新章节 下一章 Case.3(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