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的突然失踪让专案组瞬间绷紧了神经。他电脑里那些扭曲的日志表明,这绝不是一个会轻易罢手的罪犯。他的“艺术”可能才刚刚开始。
技术科全力追踪林晓的手机信号和电子足迹,却发现他像人间蒸发一样,所有的常用设备都处于关闭或丢弃状态。他显然预见了警方的侦查,并做好了反追踪的准备。
就在警方全力搜捕林晓时,kigaku 的加密工作邮箱,收到了一封来自未知代理服务器的邮件。邮件没有正文,只有一个附件——一份经过加密的文档。
技术部门迅速破解。文档里的内容让所有看到的人脊背发凉!
里面并非苏菁案的任何信息,而是十七年前白骨案的部分非公开细节,包括那些当年未被媒体披露的、骨骼上的特殊刻痕的高清复原图!甚至还有一份手写的、对当年警方侦查方向错误的嘲讽性分析,笔迹经过鉴定,与林晓日志中的笔迹特征高度吻合!
文档的最后,是一段用代码生成的、冰冷而充满挑衅的话语:
“旧时代的谜题如此拙劣,竟让你们困扰至今。真正的艺术,在于掌控与呈现。Kigaku 医生,你解读死亡,而我…创造它。想知道下一个音符会落在哪里吗?或许,该问问你身边那位…美丽的协奏者。”
协奏者……指向性再明显不过——木书野!
这封邮件不仅表明林晓知晓并可能深入研究过“白骨案”,更直接将挑衅的矛头对准了 kigaku,并用木书野的安全进行赤裸裸的威胁!
“混蛋!”老陈气得一拳砸在桌子上。案件性质瞬间升级,从已破获的苏菁案,骤然拉回到了悬而未决、更加深邃黑暗的主线,并且牵扯到了办案人员的人身安全。
kigaku 盯着屏幕上那段挑衅的文字,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周身散发出的寒意几乎能让空气凝结。他放在桌下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可以面对任何针对自己的危险,但将木书野卷入其中,触碰了他绝不容侵犯的底线。
木书野也看到了邮件内容,脸色微白,但眼神却异常坚定:“他想扰乱我们的视线,让我们自乱阵脚。”
“他不仅仅是扰乱。” kigaku 的声音低沉得可怕,他站起身,目光锐利如刀,“他知道白骨案,他对声波武器感兴趣。苏菁案或许只是他的一次‘练习’或‘热身’,他的真正目标,可能一直都与十七年前的悬案有关,或者…他根本就是那个组织的一员!”
这个推测让整个办公室的气氛降到了冰点。如果林晓与那个掌握声波武器、隐匿了十七年的神秘组织有关联,那么他们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心理扭曲的天才学生,而是一个更加庞大、危险且根深蒂固的黑暗势力。
林晓的挑衅,像撕开了一道口子,显露出水下冰山那巨大而狰狞的一角。
“立刻加派人手,24小时保护木书野警官!”副局长下达了严令。
同时,对所有与林晓可能有关的线索进行最高优先级的处理,尤其是他与外界可疑人员的联系,试图找到他与“白骨案”凶手或组织可能存在的交集。
kigaku 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警局院子里闪烁的警灯,眼神深邃。林晓的邮件像一封战书,宣告着游戏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危险的阶段。他不仅要在技术上破解对方的犯罪手法,更要在心理上应对这种针对性的威胁。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木书野的电话(她已被安排暂时留在有保护的休息室)。
“待在房间里,不要单独行动。”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我知道。”木书野的声音很平静,“你也是,小心。”
-
林晓的挑衅邮件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炸弹,彻底改变了专案组的工作重心和氛围。搜捕林晓不再是针对单一案件的结案行动,而是上升到应对一个潜在危险组织威胁、保护同僚安全的紧急任务。
全市的警力被秘密调动起来,对林晓可能藏身的地点——废弃工厂、烂尾楼、网吧、小旅馆——进行拉网式排查。交通要道布控,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严密监控。他的照片被下发到每一个一线警员手中,尽管他很可能已经改头换面。
kigaku 的工作暂时从法医台前转移,他与行为分析组的专家一起,试图为林晓进行更精确的心理画像,预测他下一步的可能行动。
“极度自负,追求戏剧化效果,视自己为超越常理的‘艺术家’。” kigaku 看着白板上林晓那张学生证照片,冷静地分析,“他的挑衅不是盲目冲动,而是他‘作品’的一部分。他渴望观众,尤其是……他指定的观众(我)的反应。直接针对书野的威胁,是为了最大化这种效果,逼迫我介入更深。”
“所以他不会立刻远遁,他一定还在城市里,在某个他认为安全的‘舞台’附近,准备着他的下一次‘演出’。”行为分析专家补充道。
这个判断让搜捕范围更加集中,也让人更加不安。下一次“演出”会是什么?目标会是谁?
---
木书野被暂时安置在警局内部的一间安全屋休息室,门外有两名配枪警员值守。她理解这是必要的保护措施,但被限制行动让她感到焦灼。她无法像往常一样投入调查,只能通过内部系统关注着进展,这种无力感比腰伤更让她难受。
kigaku 在忙碌的间隙,会给她发信息,内容简短:
“安全?”
“嗯。你那边?”
“在查。”
“小心。”
没有多余的言语,却传递着最核心的关切。他知道她担心,她也知道他正处于压力风暴的中心。
傍晚,kigaku 抽空去了一趟安全屋。他带来了一份热的三明治和一瓶水。
“吃点东西。”他将东西放在桌上,目光快速而仔细地扫过她全身,确认她的状态。
“有进展吗?”木书野问,没什么胃口。
“排查在进行。他很会躲。” kigaku 没有隐瞒,“保护好自己,就是最重要的任务。”
他伸出手,似乎想碰碰她的脸颊,但看到门口值守的同事,动作几不可察地顿住,最终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力道沉稳。
“我很快回来。”
他离开后,木书野看着那份简单的食物,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吃了一些。她知道,她必须保持体力和冷静,不能成为他的负担。这场战斗,他们必须并肩,哪怕是以不同的方式。
---
夜深了,搜捕仍在继续,但林晓如同融入城市的滴水,踪迹全无。警局里灯火通明,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kigaku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他需要绝对的安静来思考。他站在白板前,上面现在并排列着白骨案的刻痕、地铁声波杀人的示意图、苏菁尸块的照片,以及林晓那封挑衅邮件的打印件。
跨越十七年的迷雾,高科技的杀人手段,扭曲的心理,以及直接针对他和他爱人的威胁……所有这些线索交织成一张巨大而黑暗的网。
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林晓的学生照上。那个看似普通的年轻人,背后究竟连接着什么?他是一个独立的、模仿主线凶手的犯罪天才,还是……他就是那个组织培养出来的新一代?他的“演出”,是个人行为,还是组织的授意?
偏头痛隐隐发作,太阳穴传来熟悉的钝痛。kigaku 从口袋里摸出药瓶,没有用水,直接干咽了下去。苦涩的味道在口腔里蔓延开。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林晓的照片和十七年前白骨案的标记之间,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和一个双向箭头。
无论答案是什么,他都知道,决战临近了。而他,必须赢。
连续两天的高强度搜捕一无所获,林晓仿佛从未存在过。这种沉寂比直接的对抗更让人不安,仿佛暴风雨前的死寂。
就在专案组焦头烂额之际,物证鉴定科传来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在对林晓实验室个人储物柜进行第三次细致勘查时,在一个隐藏的夹层里,发现了一个微小的、被真空密封的透明塑料瓶,里面装着少量无色晶体。
初步检测,这是一种极其罕见且不稳定的有机金属化合物,本身并非爆炸物或常见毒药,但在特定频率的声波催化下,会发生剧烈反应,释放出足以在瞬间摧毁附近生物神经系统的高强度能量脉冲!
“这是一种……声波反应的增幅剂或者说‘催化剂’!”技术科的负责人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惊,“它可以被涂抹在物体表面,或者通过气溶胶散布在空气中。一旦接触到特定频率的声波,就会……引爆!”
这解释了林晓对声波武器的兴趣,也将他与地铁声波杀人案更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他不仅仅是在模仿,他可能在研究升级!苏菁案或许是他对机械操控和心理把控的测试,而他真正的“终极艺术”,很可能与这种危险的声波催化剂有关!
“他需要测试这种催化剂的效果……” kigaku 盯着那瓶不起眼的晶体,眼神冰冷,“他一定会寻找一个……足够‘震撼’的试验场。”
这个推测让所有人不寒而栗。一个拥有这种危险物质、心理扭曲且精通技术的疯子,如果他将目标锁定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必须在他完成准备之前找到他!”老陈的声音带着嘶哑,“扩大搜索范围!所有可能进行声学实验或拥有大型音响设备的场所,音乐厅、剧院、体育馆、甚至大型商场,全部纳入排查名单!”
警方的搜索网络再次扩大,但城市如此之大,目标如此模糊,如同大海捞针。
---
压力之下,kigaku 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主动联系了媒体关系科,要求以法医和案件顾问的身份,接受一家权威电视台的简短采访,内容仅限于对当前系列案件(隐去核心机密)的严峻性进行说明,并呼吁公众保持警惕,提供线索。
这是一个冒险的举动,相当于将自己置于公众视野,很可能引来凶手更直接的关注甚至攻击。但 kigaku 认为,既然林晓将他视为“指定的观众”,那么他的主动“登场”,或许能刺激林晓,让他更快地露出破绽。
采访在警局一间会议室进行,灯光刺眼。kigaku 穿着熨帖的西装,面容冷峻,措辞严谨,但眼神中透出的坚定与沉重,透过镜头传递了出去。
“……我们面对的,是丧失人性的罪恶。但正义不会缺席,我们必将追查到底。”他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遍了城市。
木书野在安全屋里看着直播,手心为他捏了一把汗。她知道他的用意,这无异于将自己作为诱饵,吸引黑暗中的毒蛇。
采访结束后不久,kigaku 的加密邮箱再次收到了一封新邮件。发件人依旧是幽灵般的匿名方式。
邮件内容只有一张模糊的、似乎是某个建筑内部的夜景照片,以及一行字:
“舞台已备好,静待序曲。你,会来聆听吗,医生?”
照片的角度很刁钻,难以辨认具体地点,但能看到一些复杂的金属支架和隐约的线缆。
技术科立刻对照片进行最大化处理和分析,试图从中提取地理位置信息。每个人都明白,这很可能是林晓下一次“演出”的预告。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