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玄幻奇幻小说 > 远古笔记之山经—上
本书标签: 玄幻奇幻  玄幻 

第十一章:地图上消失的河道痕迹

远古笔记之山经—上

第十一章:地图上消失的河道痕迹

九月的京都已经浸了秋意,尚河区仿古街的青石板缝里钻出几丛枯黄的草,被晨起的露水打湿,踩上去带着点涩脚的凉意。陈砚之蹲在“听涛茶馆”后墙根下,手指抚过一块嵌在墙里的老砖,砖面被岁月磨得光滑,却在离地三尺的地方留着一道浅浅的水痕,像极了长期被水淹泡后留下的印记。

“这墙至少有两百年了。”旁边传来脚步声,老周拎着个褪色的帆布包站定,看了眼砖上的痕迹,“民国初年尚河区重修排水系统,把不少老河道填了,这墙怕是那会儿就泡在水里。”

陈砚之抬头,这位在尚河区档案馆守了三十年的老人,头发已经花白,却总穿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帆布包里永远装着放大镜和几卷泛黄的图纸。三天前,她在《远古笔记》里发现了一张手绘河道图,墨迹已经发灰,却清晰地标着一条从尚河古桥延伸至鼓山脚下的支流,可翻遍了京都市志和水利档案,都找不到这条河的记载。老周是她能想到的,唯一可能见过“消失河道”痕迹的人。

“您看这个。”陈砚之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翻开夹着的扫描件——笔记里的河道图弯弯曲曲,在如今听涛茶馆的位置标了个小小的“渡”字,旁边还有三个模糊的篆字,她认出是“落星渡”。

老周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手指在图上慢慢划过,忽然“咦”了一声:“这河道走势……和我十年前整理的一份光绪年间《尚河水利图》有点像。”他拉开帆布包拉链,取出一卷用牛皮纸裹着的图纸,展开时纸页发出脆响,“当年从废纸堆里捡的,边缘都烂了,上面确实画着条支流,只是标注的名字是‘暗河’,没提什么落星渡。”

两张图并排放在茶馆台阶上,阳光透过槐树叶子洒下来,在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砚之对比着看,发现笔记里的河道在接近鼓山时突然转向,而老周的图纸上,那处转向的位置被密密麻麻的小圆圈覆盖,像是被刻意涂改过。

“这里是什么地方?”陈砚之指着转向处。

老周眯起眼想了想:“现在是鼓山公园的后门,以前……好像是片乱葬岗?抗战时期被炸过,后来修公园时推平了。”他顿了顿,忽然拍了下手,“对了!我记得档案馆里有份五十年代的地质勘探报告,说鼓山脚下有层特殊的沙岩层,渗透性极强,当时推测底下可能有暗河。”

正说着,一阵自行车铃声从巷口传来,赵野骑着辆半旧的山地车拐进来,车筐里装着个金属探测仪。“砚之姐,设备借来了!”他跳下车,看到地上的图纸,凑过来扫了一眼,“这河道看着眼熟啊,上周我在鼓山公园挖野菜,发现后山有条干涸的沟壑,走势和这个差不多。”

陈砚之眼睛一亮:“沟壑里有什么特别的?”

“石头多,”赵野挠挠头,“有几块看着不像本地的青石,表面光溜溜的,像是被水冲了很久。我还捡了块带回去,你看——”他从口袋里掏出块巴掌大的灰黑色石头,石头边缘圆润,上面布满细密的小孔,“地质系的师兄说这叫‘水蚀岩’,得在流动的水里泡上几十年才能形成。”

老周接过石头掂了掂,忽然往听涛茶馆里走:“进来坐,我给你们看样东西。”

茶馆老板是个聋老太太,此刻正坐在柜台后打瞌睡。老周熟门熟路地穿过堂屋,推开后院的木门。后院很小,墙角堆着几摞旧花盆,而靠近北墙的地方,赫然躺着一块半埋在土里的青石板,石板上刻着模糊的花纹。

“这是前几年翻修院子时挖出来的,”老周蹲下去,用手拂去石板上的尘土,“你看这花纹。”

石板上刻着几条弯曲的线条,线条间点缀着星星状的图案,正中央是个简化的船锚形状。陈砚之掏出笔记里的河道图对比,发现那些线条竟和图上的河道走向完全吻合,而星星图案的位置,正好是标注“落星渡”的地方。

“落星渡……”赵野摸着下巴,“难道以前这里是渡口?可尚河主航道离这儿还有半里地呢。”

“如果那条支流存在,这里就离河岸不远了。”陈砚之忽然想起什么,“老周,您说的那份地质勘探报告,能不能借我看看?”

老周点头:“下午去档案馆找我,我给你翻出来。不过……”他看着石板上的船锚,“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尚河区以前有个传说,说民国十六年夏天发大水,有人在夜里看到鼓山方向漂来一艘木船,船上没有灯,却亮着星星似的光,顺着一条没人见过的河漂进了城里,第二天水退了,那条河也不见了。”

赵野眼睛瞪得溜圆:“跟笔记里的‘落星渡’对上了!”

陈砚之没说话,手指轻轻敲着石板上的星星图案。她忽然注意到,图案的每个角都延伸出极细的线,这些线在石板边缘汇集成一个小小的箭头,指向北方——正是鼓山的方向。

“下午去档案馆,”她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看完报告,我们去鼓山公园后山看看。”

午后的阳光热了些,尚河区档案馆藏在一条窄巷里,红漆木门上挂着块褪色的牌子。老周已经把勘探报告找了出来,摊在阅览桌上。报告是油印的,字迹有些模糊,其中一页画着鼓山脚下的地质剖面图,在沙岩层的位置用红笔圈出一个阴影区域,标注着“疑似空腔,范围约500平方米”。

“你看这里,”老周指着阴影区域的边缘,“勘探队当时打了个钻孔,从里面取出的土壤样本里,发现了大量的河蚌壳,碳十四检测显示有近百年历史。”

陈砚之忽然想起赵野捡的那块水蚀岩:“赵野,你的石头带来了吗?”

赵野赶紧掏出来。老周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又翻出报告里的岩石样本照片,猛地一拍桌子:“对上了!报告里说沙岩层中发现的岩石,和这个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那条支流确实存在,而且在地下形成了暗河?”陈砚之追问。

老周点头:“很有可能。民国时期的水文记录里提到过,尚河曾多次出现‘河水骤减’的情况,当时以为是干旱,现在看来,可能是水顺着地下暗河流走了。”他忽然压低声音,“还有件事,我没跟你们说。”

他从抽屉里拿出个牛皮纸信封,倒出几片碎瓷片。瓷片是青白色的,上面绘着蓝色的波浪纹,边缘还沾着点黑色的淤泥。“这是去年修鼓山公园后门时挖出来的,施工队的人说,在地下三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个瓷罐,罐子碎了,就剩下这些。”

陈砚之用指尖捏起一片瓷片,淤泥的气息带着点潮湿的腥气,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她忽然想起《远古笔记》里的一句话:“星坠为石,河隐为脉,石脉相连,方见归途。”

“走,去后山!”她抓起背包就往外走。

鼓山公园后山的沟壑比赵野描述的更深,两侧的土坡上长满了酸枣树,沟壑底部果然散落着不少水蚀岩。赵野打开金属探测仪,仪器发出“滴滴”的轻响,在沟壑中段的位置信号突然变强。

“这里有东西!”赵野蹲下去,用手扒开表层的土,一块巴掌大的金属片露了出来。金属片是黄铜色的,上面刻着个简化的星图,和听涛茶馆石板上的星星图案如出一辙。

陈砚之把金属片擦干净,星图的中心有个小小的凹槽,形状正好能放进她从笔记里找到的一块碎玉——那是前几天在尚河古桥的石缝里发现的,当时只觉得玉质特别,没多想。

她将碎玉嵌进凹槽,严丝合缝。就在这时,金属片突然微微发烫,星图上的线条竟透出淡淡的蓝光,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弯曲的光影,正好与笔记里的河道图重合,而光影的尽头,直指鼓山深处的一片密林。

“原来不是河道消失了,”陈砚之看着那道蓝光,轻声说,“是它藏起来了。”

赵野挠挠头:“藏起来干嘛?”

老周望着密林的方向,叹了口气:“或许……是为了守护什么吧。”

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沟壑里的风带着秋凉,吹起陈砚之手中的《远古笔记》,书页哗哗作响,停在了一张未完成的地图上,地图的空白处,有人用铅笔轻轻画了个问号,旁边写着三个字:“归墟?”

上一章 第十章:老书店老板的模糊记忆 远古笔记之山经—上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二章:老宅梁上彩绘异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