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岁裹着梅香暖
除夕的鞭炮声撞开工作室门时,苏晓正把一串红绒球系在窗台的腊梅枝上——绒球是于朦去年春节留下的,上面绣着小小的“安”字,像他藏在笔记本里的新年祝福,细碎却滚烫,映得裹着厚绒布的柳编窝都泛着年味。
“苏姐,雀儿的新年窝做好啦!”新人演员捧着个绣着金福字的棉窝跑进来,棉线里掺了细闪的金线,在灯光下亮闪闪的,“按于老师画的‘团圆暖窝’样式做的,说过年要红火火,雀儿们也得沾点喜气。”苏晓接过棉窝,指尖触到软乎乎的棉絮,忽然想起去年除夕,于朦蹲在窗台,把旧绒布换成新棉垫,说“过年就得暖和,雀儿们守着咱们过年,得让它们睡得踏实”。如今棉垫成了福字棉窝,柳编窝里的老灰雀,正领着第四代幼雀,叼着红绒球的线头在窝里绕来绕去,像在挂新年装饰。
窗台的新棉窝刚放好,苏晓就撒了把混合着松子的小米——这是于老师的老规矩,除夕要给雀儿加“团圆粮”,说“过年就得吃点好的,咱们和雀儿们凑个热闹”。鞭炮声混着梅香,松子的油香飘得满屋子都是,暖得像把整个新年的温柔都装在了这方寸窗台。
大年初一的清晨,苏晓带着三只毛孩子去了救助站。阳光棚的门上贴了春联,是学生们按于朦笔记里写的“上联写毛孩,下联写雀儿”写的:“棚下猫狗皆安乐,窗台雀鸟总团圆”。“于老师要是看见这春联,肯定会站在这儿读好几遍,还得拍张照记下来。”站长递来碗热腾腾的芝麻汤圆,苏晓咬了一口,忽然想起去年初一,于朦端着汤圆蹲在木屋旁,给每只毛孩子都分了点,自己吃得急,汤圆馅沾在嘴角,笑得像个孩子。
午后的阳光暖融融的,苏晓翻于朦的笔记本,忽然翻到夹在里面的一张旧红包——是去年春节粉丝送的,上面印着雀儿和腊梅的图案,背面写着“明年要给救助站的毛孩子们都包个小红包,讨个好彩头”。字迹淡了,却暖得像此刻的阳光,她掏出手机,给每个毛孩子的窝旁都放了个小红包,里面装着冻干零食,像于老师说的那样,把好运气分给每一个小生命。
新人演员的新剧本开机仪式定在正月十五,苏晓把开机礼的桌子摆在了工作室的窗台边——这里有于老师种的腊梅,有雀儿的新年窝,还有那盏永远亮着的旧台灯。开机时,她把腊梅枝上的红绒球解下来,系在了剧本上,说“这是于老师的祝福,祝咱们的戏能暖到人心坎里”。
元宵夜的月光软乎乎的,苏晓带着三只毛孩子坐在窗台边,手里捧着热乎乎的元宵,看着柳编窝里的雀儿们睡得正香,腊梅香飘得满屋子都是。她翻开摄影集,最新一页贴着开机仪式的照片——旧台灯的暖光映着系着红绒球的剧本,照片里每个人都笑着,背景是窗外炸开的烟花,亮得像于老师眼里的光。
她在照片旁边写了行字,字迹轻得像元宵的甜汤:“新岁裹着你的梅香暖,把每个日子都过得喜洋洋。”窗外的鞭炮声又起,风铃叮当作响,苏晓抬头,看见月光里,仿佛有个清瘦的身影站在腊梅旁,正对着雀儿的新年窝笑,就像从前的每一个新年那样,眼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藏在梅香里、永远不会消散的温柔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