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岁染着菊香甜
除夕的鞭炮声撞开工作室门时,苏晓正把一串绣着菊花的红绸带系在窗台的菊香罐上——绸带是于朦去年春节留下的,线缝里藏着细碎的金箔,像他藏在笔记本里的新年祝福,细碎却滚烫,映得铺着菊香垫的柳编窝都泛着年味。
“苏姐,雀儿的新年暖窝做好啦!”新人演员捧着个绣着金菊图案的棉窝跑进来,棉面缝着小小的“福”字,软乎乎的像团暖云,“按于老师画的‘团圆菊香窝’样式做的,里面还掺了菊瓣末,说过年要暖乎乎,雀儿们也得沾点菊香甜。”苏晓接过棉窝,指尖触到蓬松的棉絮,忽然想起去年除夕,于朦蹲在窗台,把旧菊香垫换成新棉窝,说“过年就得暖,雀儿们守着咱们过年,得让它们睡得香、闻得甜”。如今棉窝摆在柳编旁,老灰雀正领着第四代幼雀,叼着红绸带的线头往窝里绕,叽叽喳喳的叫声都沾着菊香。
窗台的新棉窝刚放好,苏晓就撒了把混合着菊花糖碎的小米——这是于老师的老规矩,除夕要给雀儿加“团圆暖粮”,说“过年就得吃点甜的,咱们和雀儿们凑个热热闹闹的甜年”。鞭炮声混着菊香,糖粒的甜香飘得满屋子都是,暖得像把整个新年的热乎气都装在了这方寸窗台。
大年初一的清晨,苏晓带着三只毛孩子去了救助站。阳光棚的门上贴了春联,是学生们按于朦笔记里写的“上联带菊,下联带暖”写的:“棚内菊香绕甜窝,檐下雀语添暖年”。“于老师要是看见这春联,肯定会站在这儿读好几遍,还得拍张照记下来。”站长递来碗热腾腾的菊香汤圆,苏晓咬了一口,忽然想起去年初一,于朦端着汤圆蹲在木屋旁,给每只毛孩子都分了点菊花糖馅,自己吃得急,汤圆汁沾在嘴角,笑得像个孩子。
午后的阳光暖融融的,苏晓翻于朦的笔记本。忽然翻到夹在里面的一张旧红包——是去年春节粉丝送的,上面印着菊花和雀儿的图案,背面写着“明年要给救助站的毛孩子们都做菊香垫,让它们过年也闻着暖”。字迹淡了,却暖得像此刻的阳光,她掏出准备好的菊瓣末包,给每个毛孩子的窝旁都撒了把,像于老师说的那样,把菊香暖分给每一个小生命。
新人演员的新剧本开机仪式定在正月十五,苏晓把开机礼的桌子摆在了工作室的窗台边——这里有于老师晒的干菊花,有雀儿的新年暖窝,还有那盏永远亮着的旧台灯。开机时,她把菊香罐上的红绸带解下来,系在了剧本上,说“这是于老师的暖祝福,祝咱们的戏能暖到人心坎里”。
元宵夜的月光软乎乎的,苏晓带着三只毛孩子坐在窗台边,手里捧着热乎乎的菊香元宵,看着柳编窝里的雀儿们睡得正香,菊香飘得满屋子都是。她翻开摄影集,最新一页贴着开机仪式的照片——旧台灯的暖光映着系着红绸带的剧本,照片里每个人都笑着,背景是窗外炸开的烟花,亮得像于老师眼里的光。
她在照片旁边写了行字,字迹轻得像元宵的甜汤:“新岁染着你的菊香甜,把每个日子都过得暖融融。”窗外的鞭炮声又起,绒帘轻轻晃动,风铃叮当作响。苏晓抬头,看见月光里,仿佛有个清瘦的身影站在菊香罐旁,正对着雀儿的暖窝笑,就像从前的每一个新年那样,眼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藏在菊香里、永远不会消散的温柔与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