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抱着那摞比他脸皮还厚的“大唐全面脱贫(败家)计划书”,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皇宫,那架势,不像去奏事,倒像是去攻城拔寨。路过的宫女太监们纷纷避让,眼神里充满了熟悉的好奇与怜悯——得,吴王殿下这又是憋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招,准备来掏空陛下的内帑和户部的库底了?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几位心腹重臣商议今年赋税减免事宜,气氛一片和谐。忽然听见殿外传来李恪那标志性的、带着点迫不及待的嗓音:
“父皇!父皇!儿臣有本奏!关乎大唐千秋万代,黎民福祉的天大好事啊!”
李世民眼皮一跳,和房玄龄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又来了”三个字。魏征更是条件反射般地挺直了腰板,准备进入“战斗状态”。
“宣他进来。”李世民揉了揉太阳穴,做好了血压上升的准备。
李恪几乎是窜进殿的,怀里那摞计划书“咚”地一声放在御案前,震得茶杯都晃了三晃。
“父皇!诸公!”李恪脸上洋溢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光辉(在他自己看来),“儿臣夜观天象……啊不是,是经过连日殚精竭虑的‘格物’推演,终于制定出了一项足以让我大唐国祚绵长、百姓再无饥馑之忧的宏伟计划!请父皇御览!”
李世民看着那厚厚一叠纸,嘴角抽了抽:“哦?又是何种……‘格物’新篇?”
李恪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声情并茂的演讲:“启禀父皇!此计划,名曰‘大唐沃野万顷,土豆丰饶天下’战略规划!简称——‘败家……啊呸,是沃野计划’!”
“噗——”正在喝茶的杜如晦差点没呛着。
魏征的脸色已经黑得像锅底了。
李恪浑然不觉,或者说根本不在乎,他拿起最上面一份预算总表,用朗诵诗歌般的语调念道:“计划第一期,预计投入……嗯,黄金十万两,绢帛五十万匹,铜钱……若干贯。主要用于:一、在全国范围内,由官府出面,大规模招募流民、组织府兵,开垦荒地至少百万亩!二、兴修水利,建造‘恪式筒车’、‘虹吸渠’等格物灌溉设施至少五千处!三、设立‘大唐土豆种薯培育中心’十座,免费向农户发放优质种薯及《土豆种植宝典》!四、组建‘格物农技指导团’百支,深入田间地头,传授先进耕作技术!五、大规模打造并推广新式曲辕犁、耧车等农具……”
他每念一项,魏征的呼吸就急促一分,等到他念完那串天文数字般的预算,魏征已经捂着胸口,手指颤抖地指着李恪,气得话都说不利索了:
“荒……荒谬!简直是荒谬绝伦!吴王殿下!你可知十万两黄金、五十万匹绢帛是何等概念?!这几乎是我大唐一年税赋的三成!你竟要将其投入这……这虚无缥缈的‘沃野’之中?!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自古有之,何须如此靡费?!还要免费发放种薯,打造农具?此等善政,当徐徐图之,岂能如你这般……如你这般砸钱?!”
李恪早就料到魏征会跳出来,他立刻换上一副“你不懂我”的悲愤表情:“魏大夫!您此言差矣!徐徐图之?百姓等得起吗?!您可知每年因饥荒而死的百姓有多少?我们晚一天,就可能多饿死成百上千的黎民!这钱,不是靡费,是投资!是活命钱!”
他转向李世民,语气恳切(且夸张):“父皇!您想啊,一旦这百万亩荒地变成良田,种上亩产千斤的土豆,那每年能多收获多少粮食?能养活多少人口?能增加多少赋税?能让我大唐的国力强盛到何等地步?届时,莫说吐蕃,便是四海万邦,谁还敢正视我天朝锋芒?!这叫短期投入,长期受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房玄龄捋着胡须,沉吟道:“殿下所言,确有其理。土豆神效,我等亲眼所见。若能大规模推广,实为社稷之福。只是……这投入是否过于巨大?风险亦是不小。”
杜如晦也点头:“是啊,殿下。开垦荒地,组织人力,兴修水利,无一不是耗时耗力之事。若中途有失,或效果不彰,这巨额投入,恐成沉没之……嗯,恐难以收回啊。”
李恪一看有门,赶紧加大忽悠力度:“房相、杜相!风险与机遇并存!正因为此事艰难,才需要朝廷倾力支持!我们可以分阶段进行,先选取几个条件成熟的州县作为试点,集中资源,打造样板!只要试点成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成效,还怕后续推广不开吗?这就叫……以点带面,星火燎原!”
他偷偷瞄了一眼李世民的神色,见皇帝老爹虽然眉头紧锁,但眼神中明显有意动之色,立刻祭出杀手锏,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父皇,儿臣近日‘格物’又有心得,偶得一‘肥田秘法’与‘杀虫妙术’,若能配合土豆种植,产量或可再增三成!只是……这秘法所需的一些‘格物料’,造价颇为不菲……”
这纯属是李恪即兴发挥,为后续可能需要的“败家”行为埋下伏笔。什么肥田秘法,无非就是堆肥和石灰硫磺合剂之类的初级农业技术,但被他用“格物”光环一包装,立刻显得高大上起来。
李世民果然被勾起了兴趣:“哦?产量还能再增?”
“千真万确!”李恪拍着胸脯,“只要资金到位,技术保障!儿臣愿立下军令状!若三年之内,试点州县粮食产量不能翻倍,儿臣……儿臣就把格物院那几尊金鼎熔了,填补国库亏空!”
他这话说得掷地有声,把自己都感动了。熔金鼎?那是不可能的!系统休眠了,金鼎可是他最后的家当了!但这姿态必须做足!
魏征在一旁听得直翻白眼,冷哼道:“巧言令色!只怕到时金鼎未熔,国库已空!”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了两派。一派以魏征为首,坚决反对如此“激进”且“靡费”的计划;另一派则觉得可以谨慎试点,毕竟土豆的神效摆在眼前;还有一部分是墙头草,看皇帝脸色行事。
李世民看着争得面红耳赤的臣子们,又看看一脸“我是为了大唐”真诚表情的李恪,心中天人交战。他既渴望那土豆带来的盛世图景,又心疼那海量的钱财。最终,作为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他对未来的憧憬压过了对眼前花费的心疼。
“够了!”李世民一摆手,止住了朝堂的争论。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李恪:“恪儿,你可知,若此计划失败,你将面临何种境地?”
李恪心头一紧,但想到休眠的系统,只能硬着头皮道:“儿臣深知!若失败,儿臣甘愿受任何惩处,削爵圈禁,绝无怨言!”(心里补充:只要系统能回来,一切好说!)
李世民盯着他看了半晌,仿佛要将他看穿,最终,缓缓开口道:“好!朕便信你一次!准你所奏!但……”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极其严肃:“拨款数额,需由户部与司农寺重新核算,削减不必要的开支!试点范围,先定在关中三县!所有钱粮支出,必须账目清晰,接受御史台监督!三年之内,若试点县粮食产量未能如你所言翻倍,朕绝不轻饶!”
“儿臣领旨!谢父皇!”李恪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狂喜之下,差点没当场跳起来。虽然预算被砍,试点范围缩小,但终究是拿到了“奉旨败家”的许可证!
魏征痛心疾首,还想再谏,却被李世民用眼神制止了。
“退朝!”
李恪几乎是飘着走出两仪殿的,感觉阳光都格外明媚。他仿佛已经看到,无数的钱帛如同长了翅膀般飞出去,系统的界面在他脑海中重新亮起,直播间老铁们的欢呼再次响起……
“第一步,成功了!”他握紧拳头,兴奋地低语,“接下来,就是怎么把这钱,‘败’得惊天动地,‘败’得系统都不得不醒过来了!”
而他没有注意到,在他身后,魏征看着他那“欢脱”的背影,眼神复杂,最终化为一声长长的叹息,对身旁的房玄龄低声道:“玄龄兄,但愿此次……吴王殿下真能再创奇迹,而非……一场闹剧。”
房玄龄望着殿外,目光深远:“是闹剧还是奇迹,且看三年后吧。只是,这花钱如流水的‘格物’之道,老夫这心里,终究是有些……不踏实啊。”
一场由“败家”引发的农业革命,就在这充满争议和期待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而我们的主角李恪,即将在“朴实无华”的种田大业上,开启他新一轮、且更加理直气壮的“败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