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处书屋”的柜台下,新添了个深棕色的木匣子。里面码着一叠叠泛黄的稿纸,是街坊们口述、林乔整理的老巷故事——有陈爷爷讲的教书往事,有蓝布衫阿姨记的糖糕配方由来,还有张奶奶回忆的外婆开店初期的艰辛。顾行说,这些零散的故事该编一本小集子,就叫《老巷故事集》,放在书屋供人翻阅。
初夏的一个午后,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在稿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乔正逐字校对“书店初开”的章节,店门被推开,一个背着相机的年轻男人探进头来:“您好,我是市文化馆的,听说这里在收集老巷故事?”男人名叫周明,是负责地方民俗记录的专员,偶然从朋友处得知“归处书屋”的故事墙,特意赶来探访。
顾行从里间出来,将周明引到故事墙前。看着墙上的旧照片和留言,周明不停按动快门:“这些太珍贵了,很多老手艺、老故事都快没人记得了。”当看到木匣子里的稿纸时,他眼睛一亮,“如果能把这些故事正式出版,不仅能留住老巷记忆,还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文化。”
林乔和顾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张奶奶恰好提着一篮新摘的槐花路过,闻言笑着说:“出版好啊!让外面的人也知道咱们老巷的好。”周明当即和他们约定,由文化馆协助整理素材、联系印刷厂,故事集的内容则保留最质朴的口述风格,配上顾行画的老巷速写和街坊们提供的旧照片。
接下来的一个月,书屋成了故事收集站。每天傍晚,街坊们都会聚到这里,你一言我一语补充细节。陈爷爷找出压箱底的备课笔记,里面记着当年和外婆讨论诗句的片段;修鞋铺的王师傅送来一张1998年的老巷平面图,上面标着早已消失的杂货铺、剃头摊;就连刚搬来半年的年轻夫妇,也分享了他们修复老院门窗时发现的旧报纸,上面印着外婆书店的开业启事。
顾行的画架支在院中的槐树下,他每天都会画一幅老巷场景:清晨的早点摊冒着热气,午后的故事墙前有孩子驻足,傍晚的书屋亮着暖灯。这些画将作为故事集的插图,每一幅都配着简短的文字说明,记录画里的人和事。
校对终稿那天,周明带着排版样稿来到书屋。翻开第一页,是顾行画的老巷全景图,标题“老巷故事集”用烫金字体印在上方,下方是一行小字:“每块砖都有记忆,每个故事都有温度”。林乔翻到“风铃往事”那章,看着晓梅妈妈的笔记本照片和新画的风铃插图,眼眶微微发热——这些曾散落在时光里的碎片,终于被串成了完整的记忆。
故事集印刷完成时,恰逢老巷的“邻里节”。文化馆在故事墙前搭了简单的展台,周明亲手将第一本《老巷故事集》递给张奶奶。张奶奶摩挲着封面,翻开看到外婆的照片,笑着说:“这下好了,老巷的故事能传得更远了。”街坊们排着队领书,有人当场翻开读起熟悉的段落,有人拿着书找林乔和顾行签名,孩子们则围着展台,指着插图叽叽喳喳讨论。
暮色降临时,书屋的灯亮了起来。林乔和顾行坐在柜台后,看着手中的《老巷故事集》,封面上的槐树叶在灯光下仿佛有了温度。窗外,风拂过风铃,响声清脆,与书页翻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周明举着相机,拍下这一幕——暖黄的灯光里,两个人低头看着书,柜台上的槐花茶冒着轻烟,墙上的故事与手中的书册,共同续写着老巷未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