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暖港
本书标签: 现代  传承  治愈     

桂香织新忆

暖港

风铃的余响还没歇,安安就举着那片桂花标本凑到窗边:“阳光照得花片发亮啦!”林乔刚把“味忆册”压在《四时食记》上,闻言转头,见标本的金蕊映着窗光,与漆木盒上描金的桂树纹隐隐相合。顾行正给相机换胶卷,镜头里忽然闯进抹蓝影——穿蓝布衫的周婆婆拎着藤篮站在门檐下,篮沿沾着圈细碎的桂花瓣。

“刚在老宅晒桂花,想起苏晚当年的蒸糕方子,特地带了些来。”周婆婆掀开篮里的布巾,露出个竹制蒸笼,笼屉上刻着极小的“晚”字,“这笼是她当年借我用的,后来忘了还,现在总算归了处。”林乔指尖抚过笼屉的木纹,竟与竹编食盒的纹路同出一辙,笼底还粘着点干结的糕屑,是岁月留下的甜痕。

陈教授凑近闻了闻笼屉:“就是这个味!1982年秋我来蹭糕,苏晚用的就是这笼,说竹屉透气,蒸出的糕才软和。”他忽然指着笼沿的小孔,“你看这孔的排布,和苏晚信笺上的蒸笼简笔画一模一样。”林乔翻出漆木盒里的信笺,果然见页边的简笔画中,笼沿小孔疏密有致,与实物分毫不差。

顾行取来苏晓送的旧相册,翻到1979年那张照片:苏晚鬓边的桂花正落在蒸笼沿,与此刻周婆婆篮里的花瓣形状惊人地像。“不如复刻回当年的蒸糕?”他提议着,从储物架取下沈砚寄来的《四时食记》,翻到“桂花槐糕”那页,上面用红笔批注着“需用晨露浸的桂花,新磨的糯米粉”。

“晨露桂花我晒了!”安安蹬蹬跑到里屋,抱出个布口袋,里面是今早采的鲜桂花,还带着水汽。张奶奶拎着蜜罐进来,勺了半勺桂花蜜倒进瓷碗:“这是按苏晚的法子酿的,去年的陈蜜,今年的新花,甜得正正好。”周婆婆则蹲在灶边生火,竹蒸笼架在铁锅上,水汽袅袅升起,混着桂香漫出屋门。

巷口很快聚了街坊。王师傅扛着块新雕的木牌,“桂糕忆旧”四个字刻得温润,正好嵌在柜台旁的木架上;小雨抱来束新鲜桂枝,插在青瓷瓶里,摆在漆木盒边;邮递员李叔叔也折了回来,手里举着个牛皮纸信封:“刚收到沈砚的补充包裹,说是给蒸糕配的物件。”

顾行拆开信封,里面是把竹制刮刀,刀柄雕着桂花,刀身刻着“切糕分暖”,与那枚桂花钥匙是同款工艺。“这是我外公当年给母亲打的。”沈砚的附信落在桌上,“母亲说切糕要匀,才像把日子分着甜。”林乔握着刮刀,等蒸糕稍凉便轻轻切开,糕里的桂花碎在灯下闪着光,与信笺上的字迹相映成趣。

众人围坐分糕时,安安忽然指着蒸笼底:“有张纸!”顾行掀开笼屉,见张泛黄的便签粘在竹缝里,是苏晚的字迹:“笼蒸桂香,人聚巷暖”。林乔把便签贴进“味忆册”,旁边添了行新字:“旧笼承甜意,新糕续暖香”,顾行则用相机拍下这一幕——周婆婆递糕的手、张奶奶笑弯的眼、安安沾着糕屑的嘴角,都浸在桂香里。

暮色染黄窗棂时,周婆婆要走了,林乔把那只竹蒸笼塞给她:“下次来还能蒸糕。”安安递过张速写,画着蒸笼、食盒和满树桂花,背面歪歪扭扭写着“糕里有阳光”。周婆婆笑着收下,藤篮晃悠间,桂花瓣落在门槛上,像给老巷铺了层碎金。

顾行收拾蒸笼时,发现笼屉缝里卡着片新桂叶,该是安安悄悄放的。林乔合上“味忆册”,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动页角的桂花标本轻晃,与灶上残留的水汽缠在一起。柜台上,漆木盒、竹食盒、旧相册并排而立,那枚桂花钥匙静静躺在玻璃罐旁,倒像是把老巷的秋意,都锁进了这满室甜香里。

上一章 秋笺落桂香 暖港最新章节 下一章 叶底藏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