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公演——团队创意赛,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氛围中拉开帷幕。这不仅关乎去留,更关乎尊严,是顾夏桉向所有质疑者发起的正名之战。
后台候场区,顾夏桉和小队成员们围成一圈,做着最后的互相打气。她穿着为“镜像”主题设计的服装,一半是规整的职业装,另一半则是带着破碎感的艺术造型,视觉冲击力极强。
“准备好了吗?”林薇深吸一口气,问道。
顾夏桉重重点头,眼神灼亮,像是燃着一团火:“准备好了。”
舞台上,灯光暗下。
音乐响起,是那种带着电子迷幻又夹杂着古典弦乐矛盾的曲风。
表演开始。
顾夏桉站在舞台中央,一束顶光打下,将她分割成明暗两面。她的表演精准地抓住了“镜像”分裂的核心——面对社交媒体(虚拟镜像)时的夸张笑容与刻意完美,以及回归独处(真实自我)时的迷茫与空洞。两种状态在她身上无缝切换,时而癫狂,时而沉寂。
尤其是中间一段,她与“镜中自己”的对抗独白,情感饱满,张力十足。她对着空气嘶吼、质问、最终疲惫地妥协,每一个眼神,每一次颤抖,都极具感染力。林薇和其他队员的配合也恰到好处,将那种被无形网络包裹、挣扎求生的群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最后,所有演员定格,象征着打破桎梏的玻璃碎裂声效响彻全场时,台下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成功了。
毫无疑问的成功。
顾夏桉站在舞台上,听着耳畔轰鸣的掌声,看着台下观众激动的面孔,胸口剧烈起伏,汗水沿着鬓角滑落。她做到了,用实力,用这个无可挑剔的舞台,回应了一切。
导师点评环节,赞誉一边倒。甚至连之前对她颇有微词的导师,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表演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顾夏桉,你再次证明了,选择你进入A班,是节目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一位导师激动地说。
“你让我看到了新生代演员的无限可能!”
轮到王俊凯了。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他会说什么?在经历了那些风波,在他亲自划下界限之后,他会如何评价这个几乎完美的表演?
王俊凯拿起话筒,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上所有队员,最后,落回到顾夏桉身上。他的眼神很沉静,像是在评估一件精心雕琢后的艺术品。
“概念完整,执行精准。”他的开场依旧是客观而克制的,“团队协作看得出下了苦功。”
他逐一点评了其他队员的亮点,语气平稳,不带偏颇。最后,才再次看向顾夏桉。
“顾夏桉。”
被点到名字,顾夏桉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迎上他的目光。
“你很好地驾驭了这个复杂的角色。”他说道,语气里听不出太多情绪,但用词是肯定的,“情绪的层次,分裂感的呈现,比排练时更进了一步。”
这已经是他极少给出的、相当直白的夸奖。
顾夏桉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然而,他话锋微微一转,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但是,在最后打破镜像的瞬间,你的表情,还可以更决绝一点。那一瞬间的‘破’,应该是解脱,也是新生,而不是残留着一丝犹豫。”
他又精准地抓住了那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不足。
但这一次,顾夏桉没有感到难堪,反而有一种被真正“看见”的触动。他看得如此仔细,连那一闪而过的情绪都捕捉到了。
“谢谢王老师,我记住了。”她诚恳地鞠躬。
点评结束,队员们鞠躬下台。走向后台的通道依旧拥挤喧闹,工作人员、其他选手来来往往。
顾夏桉还沉浸在表演成功的兴奋和导师点评的余韵中,跟着队伍往前走。就在这时,一只骨节分明的手,在嘈杂的人流中,极其快速而隐蔽地,轻轻握了一下她的手腕。
那只手温热,干燥,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只是短暂地一触,甚至不到一秒钟,便迅速松开,快得仿佛只是人流中的一次无意碰撞。
顾夏桉整个人僵住,脚步一顿。
她猛地转头,只看到王俊凯挺拔的背影已经越过她,在工作人员的开道下,面无表情地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仿佛刚才的一切都只是她的错觉。
但手腕上那转瞬即逝的、灼人般的温度,却清晰地烙印在皮肤上,顺着血液,一路蔓延,狠狠烫在了心尖。
周围所有的声音仿佛瞬间远去。
只有那个短暂的触碰,和他离去时冷峻的侧影,在她脑海里反复回放。
这算什么?
鼓励?
认可?
还是……逾越了界限的,某种失控?
顾夏桉站在原地,看着那人潮涌动的方向,久久无法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