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颜”工作室的初步运转,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看似微弱,却已悄然改变了苏家内部力量的平衡,也引来了更多暗处的目光。
最先感受到这种微妙变化的,是苏琪。她发现,父亲苏明远近来的脾气愈发暴躁,在家中对苏明哲说话时,虽然表面依旧恭敬,但言语间时常夹枪带棒,对“锦华”丝绸厂的事情更是讳莫如深。而学校里,原本那些因为苏清颜强势介入而暂时收敛的、对苏晚的孤立和窃窃私语,在苏琪有意无意的暗示和纵容下,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只是,这一次,那些恶意的目光中,多少掺杂了一些别的东西——好奇,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对苏晚那幅获奖绣品和“据说”解决了工厂危机的探究。林薇薇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每次想对苏晚做点什么之前,总会下意识地先看看苏清颜是否在附近。
苏晚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她依旧习惯性地低着头走路,但脊背却在不自觉中挺直了些。她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晚颜”工作室在工厂的那个小房间里,那里有她熟悉的丝线、绣绷,有张叔和老师傅们带着善意的目光,更有苏清颜为她规划出的、可以安心创作和学习的空间。外界的纷扰,似乎被那扇简陋的木门隔绝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苏明远并未因暂时的蛰伏而放弃。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容易拿捏的环节——学校。他通过关系,向圣樱学院的校董会施加了微妙的压力,暗示苏晚的“养女”身份以及她“不安于室”、频繁出入工厂的行为,可能有损学校的声誉,希望学校能“加以引导”。
很快,苏晚的班主任找她进行了一次“谈心”。谈话的内容无非是希望她以学业为重,不要过多参与家族生意,更要注意影响,维护苏家和学校的形象云云。话语虽然委婉,但其中的敲打意味,苏晚听得明白。
她沉默地听着,手指在桌下紧紧攥成了拳。一种熟悉的、被无形力量压制和定义的无力感再次袭来。
晚上,在阁楼里,她将这件事告诉了苏清颜。
苏清颜听完,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只是眼神冷了几分。“他也就只剩下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了。”她冷哼一声,“不用担心,学校这边,我来处理。”
苏清颜所谓的“处理”,并非直接对抗。她让苏晚将这次班主任谈话的内容,以及最近学校里隐约流传的、关于苏晚“不务正业”的谣言,整理成一份简单的情况说明。然后,她以“苏清颜”的名义,直接给圣樱学院的校长办公室发了一封邮件。
邮件中,她并未指责任何人,而是以“锦华”丝绸厂与欧洲客户成功合作为例,附上了客户的部分公开好评截图,阐述了苏晚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商业成功结合,不仅为家族企业化解了危机,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性传承和实践。她指出,圣樱学院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著称,苏晚同学的行为,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她委婉地提出,希望学校能为这类具有积极意义的实践探索提供更多的支持与空间,而非不必要的限制。
这封邮件,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既展示了成绩,又扣住了学校重视的“素质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大帽子。
第二天,校长亲自给苏清颜回了电话,语气十分客气,表示学校非常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之前班主任的谈话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学校会进一步明确导向云云。很快,班主任也再次找到苏晚,态度和缓了许多,甚至鼓励她“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继续发挥特长”。
苏晚再一次见识到了苏清颜那种四两拨千斤、精准解决问题的能力。她看着苏清颜平静的侧脸,心中充满了敬佩和依赖。
“清颜姐,为什么你好像……什么都不怕?”苏晚忍不住问。
苏清颜正在核对“晚颜”工作室下一阶段的预算,闻言抬起头,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沉默了片刻。
“不是不怕。”她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只是很早以前就明白,害怕和退缩,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想要守护在乎的东西,就必须让自己变得强大,强大到足以面对任何风雨。”
她转过头,目光落在苏晚身上,那目光深邃,仿佛承载了许多苏晚尚且无法完全理解的重量:“而且现在,我不是一个人了。”
苏晚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撞了一下,酸涩而温暖。她用力点头:“嗯,我们一起。”
也就在这个夜晚,苏清颜收到了调查人员发来的最新进展。他们设法接触到了当年那个护士的儿子,对方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苏清颜方提供的、关于苏明远可能涉及其他经济问题的暗示下,终于松口,承认母亲去世前,曾留下过一个上了锁的小木盒,似乎与当年苏家的事有关,但钥匙不知所踪。
线索,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隔着一道冰冷的锁。
苏清颜看着这条信息,眼神凝重。她感觉到,她们正在接近真相的核心,而越是接近,可能面临的阻力也会越大。苏明远就像一条潜伏在暗处的毒蛇,绝不会坐以待毙。
她关掉电脑,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庭院里在夜风中摇曳的树影。前路依旧迷雾重重,但身后,是苏晚信任和依赖的目光,是她们共同孕育的、名为“晚颜”的希望。
微光虽弱,却能刺破黑暗。她们已经踏上了这条不能回头的路,唯有携手,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