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苏清颜于湖畔院落中寻求内心沉淀的同时,一股新的、不同于以往商业竞争的涟漪,正从“清晚”体系的内部悄然扩散开来,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挑战的核心,源于“清晚”模式的成功本身。随着学院影响力的扩大和《山语》系列被奉为经典,一种微妙的“权威性”开始形成。在学院内部,一部分年轻教师和深受苏晚理念影响的学生,开始激烈地主张更加激进、彻底地打破传统技艺的边界,甚至提出“技艺本身并非目的,只是表达的工具,可以为了艺术效果进行任何形式的解构与重塑”。
而另一方面,以几位德高望重、被苏清颜高薪聘请来的传统工艺大师为首的另一派,则对此深感忧虑。他们认为,“清晚”的根基在于对传统技艺本真性的尊重与传承,过度强调解构与颠覆,会导致技艺灵魂的丧失,最终沦为浮于表面的符号拼贴。他们坚持,创新必须在深刻理解并敬畏传统的基础上进行。
两种观念在学院的学术讨论会、项目评审甚至日常教学中,屡屡碰撞,火花四溅。一封由几位老大师联名签署的、措辞委婉却态度鲜明的信,被送到了苏清颜和苏晚的案头,表达了对当前某些“激进倾向”的担忧。
几乎同时,在集团的商业层面,也出现了新的议题。市场部和品牌部基于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洞察,提出是否可以开发更加“轻量化”、“快时尚化”的非遗元素产品线,以更快的节奏、更低的价格,抢占更广阔的大众市场。这一提议,立刻遭到了以苏晚为核心的设计研发团队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会严重稀释“清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高端品牌调性和文化深度。
内部的争论,外部的市场诱惑,形成了一股复杂的合力,考验着“清晚”这艘巨轮的航向。
苏清颜没有急于下判断,也没有强行统一思想。她将学院和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召集到一起,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辨会”。
“争论是好事,说明我们在思考,在生长。”她开门见山,“‘清晚’从来不是在真空中发展的,我们必然要面对传统与当代、深度与广度、坚守与突破之间的矛盾。但这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她将问题抛回给所有人:“我们能否在敬畏技艺‘内核’的同时,大胆解放其‘外延’?能否在坚守品牌‘高度’的同时,探索与大众对话的‘宽度’?我们需要找到那个既能保持文化纯粹性,又能激发无限创造力的动态平衡点。”
苏晚接着发言,她拿出了《山语》系列的设计手稿,指着上面锡绣与苏绣的结合点:“真正的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与传统进行一场深度的、真诚的对话。理解它为什么美,为什么存在,然后带着这份理解,去回应我们今天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性的碰撞,而不是破坏性的颠覆。”
会议没有立刻得出具体结论,但它成功地引导了争论的方向,从对立走向了探讨如何“共生”。苏清颜决定,在学院设立一个“传统与创新对话”的常设论坛,鼓励不同观点的理性交锋;同时,她让市场部和设计部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调研开发“新大众产品线”的可能性,前提是必须严格遵守“清晚”的质量与文化底线。
新的涟漪,意味着新的活力,也预示着新的航程。苏清颜和苏晚站在舵轮前,需要更加敏锐地感知风向与水流,引领“清晚”在保持初心的同时,驶向更广阔、也可能更复杂的未来海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