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行人悄然返回长安,并未引起任何波澜。对外只宣称太子于骊山别苑静养期间感染风寒,需要深居休养数日。然而,东宫显德殿内,一场足以影响国运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密室之中,李世民、陈叔达、房玄龄、杜如晦四人相对而坐。李世民简要讲述了地宫惊魂与获得地脉认可的经过,虽言语平实,却依旧让房杜二人听得心惊动魄,继而激动万分。
“天佑大唐!恭喜殿下!”房玄龄声音发颤,老泪纵横,“得地脉认可,乃千古未有之祥瑞!我大唐国祚,必绵延长久!”
杜如晦则更为务实,激动之余立刻追问:“殿下,您言及可模糊感知地脉动向,此力……可否用于当下迫在眉睫之事?”
此时的大唐,虽初定天下,却百废待兴,危机四伏。关中大旱已持续数月,河流干涸,田地龟裂,灾民嗷嗷待哺;山东、河北等地,前朝余孽与溃兵组成的匪患依旧猖獗,不时袭扰州县;而北方突厥颉利可汗,更是陈兵二十万于边境,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劫掠。
内忧外患,如同悬在新生王朝头上的利剑。
李世民闭上双眼,尝试将心神沉入那种与大地相连的奇妙感应中。起初只是模糊一片,但当他将意念专注于“关中旱情”时,一种隐约的“干渴”与“焦躁”的情绪,仿佛从脚下的大地隐隐传来。同时,他也能模糊地“看到”几条地下暗河的流向,以及几处地下水脉相对丰沛的区域。
“传令!”李世民猛地睁开眼,目光如电,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笃定,“克明,即刻选派得力干吏与精通水文之人,持我手令,前往渭南、蓝田、周至三县之交的‘龙首原’、‘凤栖塬’、‘神禾塬’三处高地之下,依图所示方位(他迅速绘出感应到的最可能出水点),组织民夫,深挖水井!井深务必过三十丈!”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愣。龙首原等地势较高,向来被认作缺水之地,在此深挖水井,劳民伤财,若无所获,恐失民心。
“殿下,此事……”杜如晦有些犹豫。
“按我说的做!”李世民语气不容置疑,那种源自地脉认可的自信,让他散发出前所未有的威严,“此三处,必有丰沛地下水!可解京畿燃眉之急!”
房杜二人见李世民如此肯定,虽心中存疑,但仍选择相信这位屡创奇迹的君主,立刻领命而去。
数日后,快马传来捷报!三处选址,深挖之下,果然涌出甘泉!水量极大,尤其是龙首原下的水井,竟成喷涌之势,顷刻间便汇成溪流!消息传开,京畿震动,万民欢呼,皆言太子殿下得天神相助,乃真龙天子!
旱情得以缓解,民心大定。
紧接着,李世民再次凭借那模糊的地脉感应,结合军事舆图,对山东、河北的剿匪方略做出了微调。他指出了几处匪患极易藏匿、以往官军屡次清剿皆无功而返的险要山区,断言其地必有隐秘水源或粮草囤积点,命程咬金、秦叔宝等将领率精兵,依其指引,直捣黄龙。
果不其然!官军如神兵天降,精准找到匪巢命脉,一举荡平多处为祸多年的匪患,缴获粮草军械无数。山东河北局势,迅速稳定。
连续两次“神迹”,让朝廷内外对李世民的能力敬畏到了极点,声望如日中天。
然而,最大的考验来自北方。
这一日,边关八百里加急军报传入长安:突厥颉利可汗亲率二十万铁骑,突破边境,连下数城,兵锋直指泾州,距长安已不过数百里!朝野震动,人心惶惶!甚至有大臣暗中提议迁都避祸。
朝堂之上,李渊脸色苍白,手足无措。部分勋贵将领亦面露惧色,主张坚壁清野,固守待援。
唯有李世民,岿然不动。他出列躬身,声音沉稳如山:“父皇!突厥贪婪无信,视我中原为羔羊。若一味退让,其必得寸进尺,社稷危矣!儿臣愿亲率精兵,迎击颉利!”
“胡闹!”李渊斥道,“敌军势大,锐气正盛,岂可浪战?”
“父皇!”李世民抬起头,目光灼灼,充满了强大的自信,“儿臣非是浪战。近日静养,于山川地理似有所悟。颉利虽众,然孤军深入,补给线长。其行军路线,必经泾水之畔的‘浅水原’与‘高墌城’一带。彼处地势,儿臣了然于胸!只需精兵数万,据险而守,挫其锐气,再寻机断其粮道,颉利必退!”
他的自信,并非完全来自地脉感应(地脉对具体战术的感知极为模糊),更多是源于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如今掌控全局的强大心态。但地脉之力赋予他的那种与脚下土地血脉相连的踏实感与洞察力,让他对地形的判断和战局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终,在李渊犹豫不决、众臣争论不休之际,李世民力排众议,获得了出征的许可。
他亲率尉迟恭、秦叔宝等心腹大将,领兵五万,疾驰泾州。
战事的发展,果如李世民所料。他充分利用浅水原一带复杂的地形,深沟高垒,避其锋芒,屡屡挫败突厥骑兵的冲锋。同时,派精锐骑兵绕后,多次成功袭击突厥粮草辎重。
尤其在一次关键战役中,李世民亲率玄甲军,利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和地面积水(他对水汽的感应远超常人),引导突厥骑兵陷入泥泞之地,然后发动雷霆反击,大破敌军!
颉利可汗见唐军阵型严整,主帅用兵如神,加之粮草不继,士气低落,不得不遣使请和。
李世民深知国内空虚,急需休养,遂顺势同意,与颉利在渭水便桥之上,斩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退兵。
渭水之盟,虽为权宜之计,却为大唐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喘息时间。李世民凭借其军事天才和那冥冥中的地脉助力,以弱势兵力,逼退了强大的突厥铁骑,保全了国家尊严和黎民百姓,其威望达到顶峰。
返回长安后,李世民并未居功自傲。他深知,地脉之力玄妙,却不可依赖。强国之本,在于人心,在于制度,在于生产。
在陈叔达、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辅佐下,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
利用地脉感应,在全国范围内兴修水利,精准选址,开挖水渠,灌溉良田;
推行均田制,鼓励垦荒,轻徭薄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完善府兵制,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军队战斗力;
开设文学馆,招揽天下英才,商议治国之道……
地脉的滋养,无声无息地融入这片土地。风调雨顺渐渐成为常态,粮食连年丰收,人口逐渐增长,社会秩序日益稳定。一个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正在悄然孕育。
然而,李世民与陈叔达都清楚,地脉之力只是辅助。真正的盛世,需要贤明的君主、清廉的官吏、勤劳的百姓共同缔造。
而潜藏的危机,也并未远去。突厥狼子野心,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朝廷内部,权力的暗流依旧涌动……
开创盛世的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