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夏把修改好的演讲稿发给评委那天,特意早醒了半小时。坐在书桌前,她没急着背稿子,反而打开微信,盯着林野的对话框发呆 —— 上次聊完文献翻译后,两人已经三天没联系了。
她手指在输入框里敲了又删,先是打 “你的英文文献核对完了吗”,觉得太刻意;又改成 “演讲比赛的评委回复了”,又觉得像在炫耀。最后咬着唇,发了张书店拍的《瓦尔登湖》英文原版照片,配文:“今天路过书店,看见这本,想起你上次说喜欢梭罗的观点。”
消息发出去的瞬间,许知夏就后悔了 —— 万一林野觉得她很奇怪怎么办?万一他忙着准备哲学论坛没看到怎么办?她抱着手机来回踱步,连室友喊她去上课都没听见,直到屏幕亮起 “林野” 的回复,才松了口气。
“这本我之前在图书馆借过,里面有几处关于‘生活哲学’的注释很有意思,你要是需要,我可以把笔记发给你。” 后面还附了个 “书本” 的表情包。
许知夏盯着 “可以把笔记发给你” 这几个字,忍不住笑出声,手指飞快回复:“好啊!太感谢了!我正好想对比下不同版本的注释,说不定能给演讲加些新观点。”
那天的课,许知夏总忍不住摸手机,连老师点她回答问题都差点走神。课间休息时,她赶紧把林野发的笔记整理成文档,还特意用不同颜色标注出 “适合演讲引用” 的句子 —— 其实她心里清楚,这些标注更多是为了找个 “再跟林野聊两句” 的理由。
周三下午没课,许知夏原本计划去图书馆背演讲稿,走到三楼时,却下意识往林野常坐的靠窗位置看。巧的是,林野正坐在那里,低头翻着一本厚厚的哲学书,阳光落在他的发梢,连翻书的动作都透着认真。
许知夏犹豫了几秒,转身去楼下的便利店买了两杯热可可 —— 还是上次的焦糖味,她记得林野接过时说 “这个味道不错”。拿着热可可往座位走时,她故意放慢脚步,在心里演练了好几遍开场白,才轻轻敲了敲桌子:“你也来图书馆啦?我买多了一杯热可可,你要不要喝?”
林野抬头,看见她手里的两杯热可可,笑着接过:“正好有点冷,谢了。你是来背演讲稿的?”
“嗯,” 许知夏顺势坐在他对面,把整理好的笔记递过去,“我把你发的内容标了些重点,你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 对了,你上次说的社区调研,有没有新进展?我室友妈妈最近也遇到点婆媳矛盾,我想跟她分享下你的方法。”
其实室友妈妈的矛盾上周就解决了,许知夏只是想听听林野聊他的调研 —— 她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听他讲那些社区里的故事,喜欢看他说起 “张阿姨现在会跟儿媳一起做饭” 时眼里的光,那种 “把哲学用在生活里” 的样子,比课本里的理论有趣多了。
林野果然来了兴致,拿出手机给她看新整理的调研数据:“你看,现在有十几个老人主动来参加我们的科普活动,还有个爷爷说想学着写‘生活哲学日记’,记录每天的小感悟。”
许知夏凑过去看手机屏幕,指尖不小心碰到林野的手背,两人都愣了一下,她赶紧收回手,假装看数据,脸颊却悄悄泛红。林野也没多说,只是把手机往她那边推了推,声音比刚才轻了些:“下次活动你要是有空,可以来看看,老人们都很热情,还会带自己做的点心。”
“好啊!” 许知夏立刻答应,生怕他反悔,“我正好想收集些‘生活中的哲学’案例,说不定能写篇英文短文,投稿给学校的外语报。”
那天下午,两人聊了很久,从社区调研聊到哲学书,从演讲比赛聊到英文文献,连夕阳西下都没注意。直到图书馆管理员提醒 “要闭馆了”,他们才收拾东西离开。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许知夏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一张纸条:“这是我整理的英文哲学诗句,里面有几句我觉得很适合你的论文,比如这句‘To be yourself in a world that is constantly trying to make you something else is the greatest accomplishment’,是不是跟你说的‘坚持自己的选择’很像?”
林野接过纸条,上面的字迹清秀,每句诗下面都标了中文翻译,还附了 “适合论文结尾引用” 的小备注。他抬头看向许知夏,发现她正低着头,耳尖红红的,连说话的声音都轻了些:“我就是觉得这些句子不错,你要是用不上…… 也没关系。”
“很有用,” 林野把纸条小心翼翼地夹进哲学书里,“谢谢你,我论文的结尾正好缺一句点睛的话。”
分开时,许知夏站在宿舍楼下,看着林野的背影,忽然喊住他:“对了!下周学校有场‘文学与哲学’的讲座,我多抢了一张票,你要不要一起去?”
其实讲座门票是她早上特意定闹钟抢的,只抢了两张 —— 一张给自己,一张给林野。她怕林野拒绝,赶紧补充:“听说主讲人是很有名的教授,说不定对你的哲学论坛也有帮助。”
林野回头,笑着点头:“好啊,到时候见。”
看着林野走远,许知夏才蹦蹦跳跳地跑回宿舍。室友见她一脸笑意,打趣道:“跟谁出去了?这么开心,不会是上次你说的那个哲学系男生吧?”
“哪有,” 许知夏嘴上否认,却忍不住拿出手机,把林野发的笔记又看了一遍,连标注的小符号都觉得可爱,“我们就是一起讨论学习,顺便…… 听他聊了聊社区调研。”
室友笑着摇头:“还顺便呢,我看你早上定闹钟抢讲座票,就没安好心 —— 说吧,是不是觉得人家很有意思,想多跟他待一会儿?”
许知夏被说中了心思,脸颊更红了,却没再否认。她躺在床上,想起图书馆里的阳光、热可可的香气,还有林野递过来的手机屏幕,忽然觉得,这种 “想跟他多聊两句”“想跟他一起做些事” 的心情,比演讲比赛获奖还让人开心。
她打开微信,给林野发了条消息:“讲座是下周五晚上七点,我到时候在礼堂门口等你。”
没过多久,林野回复:“好,我提前把调研数据整理完,咱们听完讲座可以聊聊教授的观点。”
许知夏盯着回复,嘴角忍不住上扬,抱着手机滚了滚床单 —— 她忽然开始期待下周五的讲座,不是因为教授有多有名,而是因为能和林野一起听,能和他多待一会儿,能再听听他聊那些让她觉得 “有意思” 的事。
而此刻的林野,正把许知夏写的英文诗句纸条夹在论文草稿里,看着 “To be yourself” 那句,想起她递纸条时耳尖红红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他拿出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原来和同频的人聊天,连讨论专业都这么轻松 —— 就像她懂我的哲学,我懂她的文学,这种‘懂’,很舒服。”
窗外的月光依旧温柔,两人的对话框里,还留着 “下周五见” 的约定。那些藏在热可可、笔记、讲座票里的 “靠近”,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完全察觉,却已经悄悄为这段校园里的青涩缘分,埋下了最温暖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