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图书馆彻底没了往日的松弛。早上七点刚开馆,走廊里就排起长队,林野抱着一摞复习资料绕了三圈,才在靠窗的角落找到空位 —— 许知夏已经帮他占好了座,桌上放着一杯温好的焦糖热可可,杯壁贴着张便签:“今天降温,多喝热的,别冻着。”
他刚坐下,许知夏就从堆得老高的《英美文学选读》里抬起头,眼底带着淡淡的青黑,却依旧笑眼弯弯:“你来得正好,我昨晚整理了文学理论里的‘哲学关联考点’,你看看能不能帮你串一下哲学导论的复习逻辑。”
林野接过她递来的笔记本,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出 “亚里士多德思想在《哈姆雷特》中的体现”“存在主义与现代文学的呼应”,每处都附了简短的哲学概念解释,显然是熬了不少夜整理的。“你怎么连我哲学导论的考点都摸清了?” 他忍不住问。
“上次听你说这门课占期末绩点 40%,就找你们系的学姐要了往年真题,” 许知夏低头搅了搅自己的热可可,耳尖微红,“想着…… 多帮你做点准备,你也能少熬点夜。”
林野心里一暖,翻开自己的复习笔记,把哲学考点里 “与文学结合的案例” 标出来,推给她:“你文学理论的论述题要是考‘跨学科分析’,可以用这些哲学案例,比纯文学例子更有新意。”
两人的复习就这样在默契的互助里展开。许知夏帮林野核对英文文献里的专业术语翻译(怕他期末论文里出疏漏),林野则帮她梳理文学作品里的逻辑框架(应对 “作品分析” 大题)。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纸上,偶尔有翻书的沙沙声、笔尖划过纸的轻响,还有两人凑在一起小声讨论的低语,在满是焦虑的图书馆里,划出一片安静的暖区。
临近中午,林野摸出手机想订外卖,却看见母亲半小时前发的消息:“家里降温了,北京冷不冷?期末复习别熬太晚,身体要紧 —— 你爸让我问你,期末能考多少分?”
他指尖顿在屏幕上,想起上次北京争吵时父亲那句 “哲学救不了你”,想起姨妈来访时母亲羡慕表姐 “稳定高薪” 的语气。虽然这阵子父母没再提转专业的事,但他知道,他们心里始终悬着 “哲学能不能学好”“将来有没有出路” 这两个问题 —— 而这次期末成绩,就是他能给父母的第一个 “交代”。
“怎么了?” 许知夏注意到他的神色变化,递过来一块巧克力,“是不是复习累了?吃点甜的提提神。”
“没事,” 林野把手机揣回兜里,剥开巧克力塞进嘴里,甜意稍微冲淡了心里的压力,“就是我爸妈问期末成绩,想给他们个好交代。”
许知夏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 —— 她知道林野父母之前反对他学哲学,也知道他一直想靠自己的努力证明选择没错。“你肯定能考好的,” 她认真地看着他,“你整理的哲学案例比谁都细,上次帮我分析文学题的逻辑也特别清晰,只要正常发挥,肯定没问题。”
她顿了顿,又补充:“要是复习累了,咱们就去食堂吃点热的,别总盯着书 —— 我发现食堂新出了南瓜粥,跟你上次说的家里熬的味道很像。”
那天中午,两人在食堂角落的位置,边喝南瓜粥边聊复习计划。许知夏说起她英语专业的期末口语考试,有点紧张;林野就帮她模拟 “文学与哲学关联” 的口语话题,教她用 “案例 + 逻辑” 的方式表达,让回答更有条理。
“其实我以前特别怕口语考试,” 许知夏喝着粥,小声说,“但跟你一起练,好像就没那么怕了 —— 你讲逻辑的时候,总让人觉得很踏实。”
林野看着她泛红的耳尖,心里忽然软了软,却只是笑着说:“那以后每天中午都陪你练会儿,直到考试。”
接下来的两周,这样的备考日常成了常态。许知夏每天提前半小时去图书馆占座,帮林野温好热可可;林野则会在晚上复习结束后,把许知夏送到宿舍楼下,顺便帮她梳理第二天要复习的重点。他们没说过 “喜欢”,没提过 “未来”,却在这些细碎的陪伴里,悄悄把对方放进了自己的期末计划里 —— 甚至连 “考完试去吃顿好的”“寒假回家带点什么特产”,都成了复习间隙偶尔聊起的小期待。
考试前三天的晚上,图书馆快闭馆时,外面忽然下起了雪。林野帮许知夏拎着复习资料,两人并肩走在雪地里,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我爸昨天给我打电话,说寒假想让我去银行实习,” 许知夏忽然说,语气里带着点犹豫,“但我想趁着寒假多看看哲学相关的书,说不定能帮你整理社区科普的英文素材。”
林野停下脚步,看着她眼里的期待,心里忽然很触动 —— 她明明有自己的实习计划,却愿意为了帮他,调整自己的安排。“实习也很重要,” 他认真地说,“你不用特意帮我,寒假咱们可以线上聊,我整理好素材发给你,你有空帮我看看就行。”
“可是我想跟你一起做啊,” 许知夏小声说,说完又赶紧补充,“我是觉得…… 社区科普的事很有意义,想多参与一点。”
林野看着她泛红的脸颊,雪粒子落在她的发梢,像撒了把碎钻。他忽然想说点什么,比如 “其实我也想跟你一起”,甚至想问问她 “寒假回家要不要见一面”,但话到嘴边,又被期末的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咽了回去 —— 他还没给父母一个满意的交代,还没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好像还没资格说这些。
“那咱们寒假线上一起弄,” 他最终还是这样说,却从口袋里掏出一副手套,递给她,“昨天在便利店看到的,加绒的,你复习时手总凉,戴着能暖和点。”
许知夏接过手套,指尖触到里面的绒毛,心里暖得发烫。她抬头看向林野,想说 “谢谢”,却看见他眼里藏着的温柔,忽然就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力点了点头。
考试当天,林野走进考场前,收到许知夏发来的消息:“加油!你整理的案例都记牢,逻辑别慌,我在考场外等你考完,带你去吃你上次说的那家火锅。” 后面附了个 “加油” 的表情包。
他握着手机,想起这阵子她帮他整理的笔记、温好的热可可、陪他练题的夜晚,心里忽然没了之前的紧张,只剩下满满的决心 —— 不仅要考好,给父母一个交代,也要用更好的状态,回应这份藏在细节里的温暖。
哲学导论考试的最后一道论述题,考的是 “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林野想起社区里的张阿姨、小李,想起许知夏帮他整理的文学案例,笔尖流畅地写下:“哲学从来不是象牙塔学问,它藏在婆媳间的换位思考里,藏在文学作品的逻辑分析里,藏在每一个普通人对‘如何更好生活’的追问里 —— 而我,正想做那个把哲学从书本带到生活里的人。”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抬头看向窗外,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窗户照进考场,格外明亮。他知道,这场考试不仅是给父母的交代,更是给自己的证明 —— 证明他选的路,能走得通,也能走得有意义。
而考场外,许知夏正抱着热可可,站在雪地里等他。手里攥着两张火锅优惠券,脸上带着期待的笑 —— 她知道,等林野考完,他们不仅能一起吃火锅,还能慢慢聊那些没说破的期待,聊那个藏在心里的、关于 “一起走下去” 的小愿望。
期末的风依旧带着凉意,却吹不散两人心里的暖 —— 那些未挑明的感情,那些为彼此做的小事,那些对未来的期待,都在这场紧张的备考里,悄悄生了根,等着寒假到来,等着更好的时机,慢慢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