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有对康熙突然决定的惊愕,更有对这背后复杂局势的思索,但他还是强忍着情绪,再次重重叩首,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却依旧坚定:“儿臣多谢皇阿玛厚爱,只是儿臣实在不忍心因儿臣之事让生母德嫔……不,德嫔娘娘受此委屈,还望皇阿玛三思啊。”
康熙眉头一皱,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冷声道:“朕既已做出决定,便不会再更改。你莫要再为那德嫔求情,她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朕都看在眼里。你只需安心做好孝懿仁皇后的嫡子,为朕分忧,为朝廷效力。”
胤祥在一旁,心中也是波涛汹涌,他既为胤禛能成为嫡子而暗自高兴,又对德妃的遭遇有些不忍,但此时也不敢多言,只是微微低头,眼神中满是思索。
邬思道站在一旁,轻轻扯了扯胤禛的衣袖,微微摇头,示意他莫要再劝。胤禛会意,深吸一口气,缓缓起身,恭敬道:“儿臣谨遵皇阿玛旨意,定不负皇阿玛期望,以孝懿仁皇后嫡子之身,为皇阿玛分忧解难,为大清江山社稷尽心尽力。”
康熙这才微微露出满意的神色,点头道:“如此便好。你且下去准备吧,改玉牒之事,朕会命人即刻去办。至于老八那边,你也不必担忧,朕自会处置。”
胤禛再次行礼,带着胤祥、邬思道等人缓缓退出大殿。走出殿门,胤禛抬头望向天空,心中五味杂陈。这一场因谣言引发的风波,竟让他从一个普通的皇子变成了孝懿仁皇后的嫡子,而德妃则从妃位跌落至嫔位,这后宫与朝堂的局势,怕是又要掀起一番新的波澜了……
宫廷风云变,权谋暗涌时
康熙皇帝躺在龙榻之上,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而急促。往昔那威严庄重的帝王之姿,如今已被病痛折磨得尽失。他微微睁开双眼,眼神中透露出几分疲惫与无奈,缓缓开口道:“传朕旨意,册封馨澜为和硕公主。”
身旁的太监总管李德全微微一怔,随即赶忙应道:“喳,奴才这就去传旨。”
这旨意一出,宫廷内外皆是一片哗然。馨澜不过是个年幼的小格格,虽其父忠勇郡王曾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可如今这册封之举,背后却有着康熙皇帝更深的考量。一方面,是对已逝挚友忠勇郡王的恩宠,以慰其在天之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拉拢满洲老姓,巩固自己的统治根基。
消息传到馨澜所在的宫殿,小丫头尚不知这和硕公主意味着什么,只是睁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前来宣旨的太监。一旁的嬷嬷赶忙拉着她跪地接旨,待旨意宣读完,嬷嬷才笑着对她说道:“小格格,从今往后,您可就是和硕公主啦,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呢。”
与此同时,雍亲王胤禛正忙得不可开交。康熙皇帝身体日渐虚弱,许多事务都交由他来办理。他频繁地出入宗庙,身着庄重的祭服,手持祭祀用品,神情肃穆地进行着祭祀宗庙的仪式。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坚定,每一个动作都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进行,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祖宗保佑大清江山永固,皇阿玛身体早日康复。
祭祀完宗庙,胤禛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天地坛,进行祭祀天地的仪式。他仰望着苍穹,心中思绪万千。这祭祀天地,不仅是为皇阿玛祈福,也是为了向天下表明自己一心为公,为大清社稷着想的决心。
朝中大臣们对胤禛的频繁办差议论纷纷。一些支持胤禛的大臣认为,这是康熙皇帝对他的信任和重用,是他日后继承大统的有力信号。而那些心怀不轨、支持其他皇子的大臣则心生嫉妒与不满,暗中谋划着如何给胤禛使绊子。
八阿哥胤禩得知胤禛近来备受康熙皇帝倚重,心中恨得咬牙切齿。他将心腹幕僚召集到府中,阴沉着脸说道:“如今那胤禛愈发得势,若再不加以遏制,这大清的江山恐怕就要落入他手了。你们可有什么好主意?”
一位幕僚思索片刻后说道:“八爷,如今康熙皇帝身体虚弱,咱们可以从他身边的人入手,散布一些对胤禛不利的谣言,说他在祭祀之时心不诚,有欺君之嫌。”
另一位幕僚也附和道:“此计可行。朝中那些大臣本就对胤禛有所疑虑,我们再推波助澜,定能让他陷入困境。”
胤禩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好!就按你们说的办。你们即刻安排人手,去散布这些谣言,让胤禛名声扫地!”
几日后,朝中果然开始流传起关于胤禛祭祀时心不诚的谣言。一些大臣开始在私下里议论纷纷,对胤禛产生了质疑。
而此时的康熙皇帝,躺在龙榻上,虽然身体虚弱,但心中却如明镜一般。他深知朝中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也明白自己时日无多。他看着窗外,心中默默思索着大清的未来,希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能够带领大清走向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