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眠要求的“空间”,像一面冰冷的镜子,猝不及防地竖立在陈晨面前,逼他直视镜中的自己。
最初几天是焦灼的。他习惯了每天密集的联络,如今对话骤然减至寥寥数语,生活仿佛被抽走了一大块,空落得让人心慌。他无数次拿起手机,点开那个熟悉的对话框,输入又删除,最终只能颓然放下。
他不敢再轻易打扰,怕逾越了她划下的界限,怕看到那礼貌而疏离的回应。
这种被迫的“静默”,反而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思考空间。没有了日常琐碎的填充,没有了用不断联系来麻痹自己的借口,他不得不直面内心那头一直躁动不安的巨兽——他的焦虑,他的不安全感。
他开始回忆。不仅仅是回忆和苏眠的点点滴滴,更回溯自己的过去。
他想起了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常常把他独自反锁在家里的那种空旷的恐惧。想起了初中时,他最好的朋友突然转学,连一句告别都没有的茫然无措。想起了高中那次无疾而终的暗恋,对方甚至从未察觉过他的心意……
这些被时间尘封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失落和遗憾,此刻清晰地串联起来。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对“失去”的恐惧,根植得如此之深。他像一只受过惊吓的幼兽,对任何风吹草动都过度警惕,用怀疑的尖刺武装自己,以为这样就能保护自己不再受伤。
可他却用这身尖刺,扎伤了他最不想伤害的人。
他想起了苏眠每一次耐心的解释,想起她看到他低落时眼里的担忧,想起她在被他无端质问后,那带着疲惫的冷静……她一直在用她的温柔和包容,试图抚平他内心的褶皱。而他,却像个任性的孩子,肆意挥霍着她的好,甚至将这好当成了自己可以肆无忌惮的资本。
“我配得上她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第一次不再导向自我否定和更深的焦虑。而是指向了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我该如何做,才能配得上她?
仅仅是口头道歉、保证不再犯是不够的。他需要改变,需要从那个依赖外部确认来获得安全感的循环里跳出来。
他做了一件很久以来都想做,却总是拖延的事——预约了学校的心理咨询。
第一次走进咨询室,面对温和的心理老师,他磕磕绊绊,语无伦次地讲述了自己的困扰,他和苏眠的关系,他的猜忌和他的恐惧。老师安静地听着,没有评判,只是引导他去看清这些情绪背后的根源。
“听起来,你似乎很难相信‘无条件的爱’。”老师温和地说,“你需要很多很多的证据,来确认自己是被爱着的,是安全的。而当证据不足,或者出现一点点‘杂音’时,你的警报系统就会过度反应。”
陈晨沉默着,点了点头。
“建立信任,首先源于自信。你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吗?相信即使没有那些‘证据’,你本身也是有价值的吗?”
咨询老师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一扇紧闭的门。
他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焦虑时刻”,分析触发点,练习在情绪上来时,不立刻行动,而是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他重新拾起搁置已久的吉他,加入了学校的音乐社团,尝试将精力投入到能带来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事情上。
他依然每天给苏眠发消息,但内容变了。不再是事无巨细的汇报和小心翼翼的讨好,而是分享他练琴的进度,社团活动的趣事,或者只是拍一张上海好看的夕阳。
「今天练会了《成都》的前奏,虽然还有点磕巴。」
「社团里有个哥们儿失恋了,我们陪他打了一晚上游戏,他现在好像更难过了(笑哭)。」
「你看这云,像不像你之前发过的那张?」
他的消息,开始有了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气息。他不再仅仅围绕着她旋转,而是尝试站稳自己的坐标。
苏眠的回复依然不算频繁,但不再是简单的“嗯”“哦”。她会评论他的吉他,会调侃他安慰人的方式,会和他讨论哪里的云更好看。
一种新的、更加平和的节奏,在两人之间慢慢建立。
一周后的视频通话,是苏眠主动发起的。接通后,陈晨看到她似乎清瘦了一点,但眼神很清亮。
“你……”两人同时开口,又同时停下。
“你先说。”陈晨看着她,心跳有些快,但不再是源于焦虑。
“你剪头发了?”苏眠看着他,微微歪头。
陈晨摸了摸自己剪短了些的头发,笑了笑:“嗯,清爽点。”
他们聊了聊近况,像老朋友一样。没有刻意回避之前的不快,但也没有再提起。陈晨能感觉到,那道裂痕还在,但它不再狰狞,而是像一道正在愈合的伤口,需要时间和耐心。
通话结束时,苏眠看着屏幕里的他,很轻地说了一句:“陈晨,你好像……有点不一样了。”
陈晨的心微微一颤,他迎着她的目光,认真地说:“我在努力。”
他没有说“为了你”,因为他知道,这首先是为了他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完整的人,是他能给予这段感情,也是给予自己,最好的礼物。
镜中的那个我,依然有脆弱,有不安,但他终于不再逃避,而是开始学习,如何与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平共处,如何用自己的双脚,稳稳地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