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夜之后,他们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偶尔的问候,不再是隔着屏幕的点赞,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并肩同行。
林晓曦的比赛日程依旧密集,但她开始在训练间隙给冯建宇发语音:“今天练了反手拧拉,累得想骂人。”
冯建宇则会在深夜收工后,拍一张片场的夜景发给她:“刚拍完一场哭戏,情绪有点下不来,能聊会儿吗?”
她从不推辞。有时是电话,有时是文字,哪怕只是安静地听着,也让他觉得,这世界终于有了一处可以卸下所有伪装的角落。
春天时,林晓曦赴成都封闭集训三个月。冯建宇恰好在 nearby 拍摄一部关于体育题材的电影。他得知后,主动联系导演,将部分外景地协调到成都体训基地附近。拍摄间隙,他常提着一袋她爱吃的酸梅汤和坚果,悄悄站在训练馆的玻璃门外等她。
她一抬头,总能看见他安静的身影。有时他戴着帽子和口罩,像个普通的观众;有时他索性不遮,任由工作人员投来好奇的目光。她会冲他眨眨眼,然后继续投入训练。训练结束,两人并肩走在落满梧桐叶的小路上,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
“你说,我们像不像两个在不同赛道上奔跑的人?”她一边擦汗一边笑问,“一个追金牌,一个追奖杯。”
他侧头看她,眼神温柔:“可我们的终点,或许可以是同一个地方。”
她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你这台词,是不是写给剧本的?”
“不是。”他认真地说,“是说给你的。”
那一刻,她的心跳漏了一拍。
真正让感情升温的,是一场意外。在一次高强度对抗训练中,林晓曦右膝旧伤复发,韧带轻微撕裂,被迫暂停比赛计划,进入康复期。医生建议静养,可她性子急,每天坐在康复室里,看着别人挥拍奔跑,心里像被猫抓了一样。
那段时间,冯建宇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行程。他租了附近的一间小公寓,每天准时出现,陪她做理疗,带她散步,甚至学着给她按摩膝盖。他手法生涩,却格外认真。
“疼就说。”他一边轻按一边说。
“不疼。”她望着他低垂的眉眼,忽然轻声说,“你比金牌还珍贵。”
他抬眸,目光深邃:“那……我能不能申请,成为你人生永久的‘替补选手’?”
她笑了,眼眶却红了:“你早就是首发了。”
康复期结束那天,她第一次主动牵起他的手,站在训练馆的中央,对教练和队友宣布:“这是冯建宇,我的男朋友。”
掌声响起,有人吹口哨,有人起哄。他微微红了耳根,却紧紧握住了她的手。
第四章:一场雨中的求婚与闪婚决定
转眼到了初秋,林晓曦重返赛场,在亚锦赛上夺得女单冠军。赛后庆功宴上,媒体围追堵截,问她状态为何如此之好。
她笑着望向角落里的冯建宇:“因为有人让我知道,赢不是唯一的幸福。”
当晚,他们去江边散步。夜风拂面,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走到一座跨江大桥中央,冯建宇忽然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深蓝色丝绒小盒。
“晓曦,”他声音微颤,却坚定,“我知道我们的职业都很难,聚少离多,舆论汹涌,未来不确定。但我想赌一次——赌我们能走得更远。”
他单膝跪地,打开盒子,一枚素净却闪耀的钻戒静静躺在其中:“你愿意嫁给我吗?不是因为需要一个伴侣,而是因为——我无法想象没有你的未来。”
林晓曦怔住,眼眶瞬间湿润。她没想过他会在这时候求婚,没有盛大布置,没有观众,只有一江风月,和一颗赤诚的心。
“你疯了?”她哽咽着笑,“我们认识才一年!”
“可我心动了三百多个日夜。”他仰头看她,眼神灼灼,“每一次你比赛,我都在心里为你呐喊;每一次你疲惫,我都想成为你的依靠。我不求轰轰烈烈,只求细水长流。嫁给我,让我陪你走完余生,好吗?”
江风拂起她的发丝,雨丝忽然飘落,轻轻洒在两人身上。她望着他被雨水打湿的睫毛,忽然蹲下身,与他平视:“冯建宇,你听好了——我林晓曦,愿意嫁给你。”
他笑了,眼底闪着光,小心翼翼为她戴上戒指。
三天后,他们领证了。
没有官宣,没有热搜,只有一张民政局门口的合影: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他穿着浅灰毛衣,两人戴着同款黑色口罩,只露出含笑的眼睛。照片配文是:“从此,风雨同舟,互为港湾。”
媒体后来称这是“闪婚”,可只有他们知道——这场婚姻,不是冲动,而是无数个日夜的陪伴、理解与坚定选择的结果。是她在赛场上挥洒汗水时他默默守候的身影,是他被舆论围攻时她毫不犹豫奔赴的夜晚,是两个孤独灵魂在喧嚣世界里,终于找到了彼此的坐标。
他们的爱情,或许始于一场“蓄谋已久”的关注,却成于一次次并肩面对风雨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