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海边的那场烟花,像一颗被小心翼翼珍藏起来的糖,在苏念心里甜了很久。但高三的脚步,终究是踩着盛夏的尾巴,不容抗拒地踏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开学第一天,教室后墙上那面鲜红的倒计时牌,无声地将所有旖旎的心思都压了下去。
“一模”考试,像一片沉重的阴云,笼罩在每一个高二学子的头顶。这是高考前最重要的一次实战演练,也是高校自主招生初审的重要参考。空气里弥漫着油墨、咖啡因和一种无声的焦灼。
许尽欢比暑假前更忙了。除了常规复习,他还肩负着物理竞赛的冲刺任务。课间,他不再有时间用纸条传书,或是走到苏念座位旁讲解题目。更多的时候,他是被竞赛老师叫走,或是埋首在一摞厚厚的竞赛真题里,眉头锁成一个川字。
苏念很懂事地不去打扰他。她知道自己能做的,就是不掉队。她把他之前整理的笔记翻来覆去地看,反复练习他划过的重点题型。偶尔,当她绞尽脑汁也无法理解一道复杂的物理题时,会忍不住抬头看向后排那个专注的背影。
而许尽欢似乎总能感应到她的目光,会适时地抬起头,递给她一个“稍等”或“加油”的眼神。这短暂的交流,成了苏念疲惫复习里唯一的慰藉。
然而,这种默契在“一模”成绩公布的那天,被撕开了一道细微的口子。
年级大榜贴在教学楼下的公告栏上,瞬间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苏念挤在人群中,心跳如鼓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找到了!年级第四十八名!比上学期期末又进步了十名!巨大的喜悦像气泡一样涌上心头,她几乎是下意识地,踮起脚尖,急切地在最顶端寻找那个熟悉的名字。
许尽欢,年级第一。毫无悬念。
她正为他感到高兴,目光却不经意地扫过了他各科的成绩。语文:138分。一个对于理科尖子生来说,高得有些离谱的分数。尤其是那篇满分60的作文,他拿到了58分。
苏念记得那篇作文的题目是《论“无用之学”的价值》,要求结合个人体验。当时考完,大家还讨论说题目太抽象,不好写。可许尽欢,这个平日里对文科似乎并不热衷的人,竟然拿到了近乎满分的成绩。
心里那点为进步而产生的喜悦,突然被一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情绪冲淡了些许。她想起暑假里,他对自己那篇关于《老人与海》短评的随口点拨,精准而深刻。原来,他不是不擅长文科,他只是……选择了理科。这种认知,让苏念在为他骄傲的同时,也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关于智识层面的距离。
她挤出人群,一抬头,正好看见许尽欢和他的竞赛教练站在不远处的香樟树下。教练拍着他的肩膀,声音爽朗:“尽欢,稳得住!清华的冬令营名额基本没问题了。最后这几个月,理综和数学再冲一冲,语文保持住这个优势,状元可期啊!”
许尽欢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他的目光越过教练的肩膀,看到了站在公告栏下的苏念。他朝她走了过来。
“考得怎么样?”他问,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四十八名。”苏念扬起一个笑容,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愉快,“谢谢你之前的笔记,很有用。”
“嗯,进步很大。”许尽欢的夸奖一如既往的简洁,他的视线落在榜单上她的名字后面,顿了顿,说,“数学最后一道大题,你的思路是对的,但中间步骤有点问题,晚上自习我给你讲一下。”
“好。”苏念点头。他总能一眼看出她的问题所在。
这时,隔壁班的李薇和几个女生笑着走了过来,她们显然也看到了成绩。“许尽欢,恭喜啊!又是第一!语文还那么高,还给不给我们活路啦?”李薇的声音甜美,目光却若有似无地扫过苏念,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许尽欢只是客气地颔首,并没有多言。
李薇又转向苏念,笑容更加灿烂:“苏念也进步好大呀!真厉害!看来有学霸帮忙补习,效果就是不一样呢!”
这话听起来是夸奖,却像一根细小的刺,轻轻扎了苏念一下。仿佛她的进步,全然是依附于许尽欢的“帮助”,而她自身的努力被轻描淡写地抹去了。周围几个女生的目光也聚集过来,带着好奇和某种难以言说的意味。
苏念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她抿了抿唇,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听见许尽欢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肯定:
“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她的文科思维,对我理解某些复杂概念也很有启发。”
这句话像一阵清风,瞬间吹散了苏念心头的些许阴霾和难堪。她惊讶地看向许尽欢,他却已经将目光重新投向她,仿佛刚才只是陈述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
“走吧,快上课了。”他对她说。
“嗯。”苏念跟在他身后,看着少年清瘦挺拔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他总是这样,在她需要的时候,用最直接的方式给予支持和保护。可越是如此,那份隐藏在成绩单和旁人话语下的、关于差距的焦虑感,就越发清晰起来。
晚自习时,许尽欢如约过来给她讲题。他讲题时依旧专注、耐心,逻辑清晰。但苏念能感觉到,他身上那股无形的压力。他眼下有淡淡的青黑,偶尔会走神,看向窗外漆黑的夜空。
“你……竞赛准备得很累吧?”讲完题,苏念忍不住轻声问。
许尽欢收拾笔袋的动作顿了一下,随即恢复常态:“还好。习惯就好。”
他站起身,犹豫了一下,从笔袋里拿出一颗包装熟悉的薄荷糖,放在她摊开的练习册上,就像他曾经无数次做过的那样。
“别熬太晚。”他说完,便转身回了自己的座位。
苏念捏着那颗冰凉薄荷糖,糖纸在灯光下反射着细碎的光。教室里的日光灯发出低低的嗡鸣,周围是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她看着前排那个重新埋首于书山的背影,又回头看了看公告栏方向——虽然此刻它已被夜色笼罩。
那面红色的榜单,像一条无形的分水岭。他在山顶,她在努力地向山上爬。她为他每一次的攀登感到高兴,却也真切地感受到,越往上,风越大,路越陡,而他的脚步,也注定会越来越快,越来越急。
她和他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几十名的排名差距,更是天赋、视野、家庭期望所共同构筑的、一道越来越宽的鸿沟。而高考,就像一场即将到来的盛大洪水,不知会将他们各自冲向怎样的彼岸。
一种模糊的不安,像夜色一样,悄无声息地弥漫上苏念的心头。她低下头,继续演算眼前的习题,却觉得笔下的公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