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星和江逾白的高考志愿填在了同一座城市。她放弃了父母推荐的国外名校,选了本地师范大学的数学教育专业——从前最让她头疼的学科,如今成了她想与他并肩的理由;江逾白则凭着顶尖的分数,考入了重点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系,他要攥紧这份能给她安稳未来的底气。
大学四年,他们的恋爱没有轰轰烈烈的桥段,却藏着细水长流的温柔。江逾白会提前半小时在师范大学门口等她下课,自行车筐里永远放着她爱吃的草莓糖葫芦,糖霜裹得正好,不粘牙也不齁甜;林晚星会在江逾白赶项目熬夜时,带着保温桶去他的实验室,里面是她练了无数次的排骨汤,火候刚好,肉嫩汤鲜。周末他们常去学校附近的旧书店,江逾白总能在堆积的书架后找到她爱看的散文,她也会安静地坐在旁边,看他对着专业书认真做笔记,阳光从书店的玻璃窗透进来,把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像幅定格的画。
毕业那年,江逾白拿到了国内顶尖互联网公司的offer,林晚星也通过了重点中学的教师招聘。毕业典礼结束的那天晚上,江逾白带着林晚星去了他们高中时的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还在,只是当年的草稿纸换成了他手里的戒指盒——银圈上没有复杂的花纹,只刻着两个小字:“晚星”。“我现在还不能给你最豪华的婚礼,”江逾白的声音带着一点紧张,指尖却稳稳地握着她的手,“但我能保证,以后每天醒来,你都能看见我。”林晚星笑着点头,眼泪却落了下来,她想起那个夏天他给她编的蓝色星星,原来从那时起,他就把她的名字,刻进了自己的未来里。
他们的婚礼办得简单却温馨。没有铺张的排场,来的都是最亲近的人。林晚星穿着白色婚纱,裙摆上绣着小小的蓝色星星,那是江逾白特意找设计师加的;江逾白西装口袋里,放着她写的第一封情书,字迹还是当年有点笨拙的模样,却藏着她最纯粹的心意。交换戒指时,林晚星看着江逾白眼底的自己,忽然想起高中第一次补课时,他指尖碰到她橡皮屑的瞬间——原来有些心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余生。
婚后的生活,是烟火气里的甜。江逾白加班晚归时,总会轻手轻脚地走进卧室,给她掖好被角;林晚星周末休息时,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在阳台种上他喜欢的绿萝。他们还保持着高中时的习惯,每天晚上会一起坐在书桌前,她批改学生的作业,他处理工作的报表,偶尔抬头对视一眼,不用说话,就知道对方想说什么。
结婚第三年,林晚星怀孕了。江逾白成了家里最紧张的人,每天下班第一时间冲回家,包揽了所有家务,还特意买了孕妇食谱,学着给她做营养餐。有一次林晚星半夜想吃酸梅汤,江逾白穿着睡衣就跑下楼,跑了三家便利店才买到,回来时额头还带着汗,却先把酸梅汤递到她嘴边:“慢点喝,别冰着。”孩子出生那天,江逾白在产房外攥着双手,听见女儿第一声啼哭时,他红了眼眶,冲进产房时,先握住林晚星的手:“辛苦你了,老婆。”
他们给女儿取名叫江念星——江逾白念着林晚星,也念着那个蝉鸣里的夏天。小念星继承了林晚星的大眼睛,也遗传了江逾白的认真劲儿。三岁时就爱跟着妈妈在书桌前涂涂画画,还会拿着蜡笔给爸爸画“加班加油图”;五岁时第一次去游乐园,非要让爸爸抱着坐旋转木马,却在下来后踮着脚给爸爸擦汗:“爸爸累不累?”
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客厅的落地窗,洒在铺着地毯的地板上。江逾白坐在沙发上,小念星趴在他怀里,听他讲当年和妈妈在图书馆补课的故事;林晚星端着水果走过来,坐在他们旁边,伸手拂去江逾白肩上的碎发。“爸爸,”小念星忽然举起手里的蓝色星星发卡——那是林晚星按照当年江逾白编的星星做的,“你当年给妈妈编的星星,是不是比我的发卡还好看?”江逾白笑着看向林晚星,眼底满是温柔:“不是,因为有你妈妈在,当年的星星才好看。”
林晚星靠在江逾白的肩上,看着女儿认真摆弄发卡的模样,忽然觉得,幸福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是高考后一起填志愿的默契,是毕业时简单却真诚的戒指,是怀孕时深夜里的酸梅汤,是女儿出生后他红着眼眶的那句“辛苦你了”,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他们互相奔赴的每一个瞬间。
窗外的蝉鸣又响了起来,和许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一样清亮。林晚星想起自己曾经问过江逾白,为什么会喜欢当年数学不及格的她。江逾白当时笑着说:“因为你眼里有光啊,不管是为了一道题皱着眉的模样,还是拿到82分时雀跃的样子,都特别亮。”
原来真正的爱情,从来不是一方追赶另一方,而是两个人并肩站在一起,把彼此的光,变成了照亮余生的暖。就像当年的蝉鸣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后来日子里的每一声早安、每一顿晚餐、每一次牵手,变成了小念星怀里的蓝色发卡,变成了他们之间,永远不会褪色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