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亚宁是被窗外清脆的鸟鸣声唤醒的。身侧的孟天柱已经起床,院子里传来他轻微的扫地声。
她伸了个懒腰,心里一片宁静。起床梳洗,推开房门,带着海藻气息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孟天柱已经扫完了院子,正拿着水瓢,给刚刚冒出头的一点青菜苗浇水。那是他们前几天一起种下的。
“醒了?粥在锅里温着,馒头也热好了。”孟天柱回头看她,晨光中他的笑容格外清爽。
“嗯。”亚宁走过去,看着他专注浇水的侧脸,“今天天气真好。”
“是啊,一会儿我去服务社买点东西,你不是说要搭丝瓜架吗?我去找点合适的竹竿。”
吃完简单的早餐,孟天柱出门了。亚宁收拾好厨房,坐在窗前的书桌旁,准备给青岛的父母写回信。
铺开信纸,拿起钢笔,她略一思索,便开始落笔:
“爸爸,妈妈:你们好!
见字如面。
上周收到的信和包裹都已收到,东西都很实用,让爸妈费心了。爸爸送的画我们已经挂在了客厅正中央,天柱挂的,很正,每天看到都觉得心里踏实。妈妈嘱咐的那些话,我们都记在心里了,会好好过日子,请二老放心。
岛上一切都好。我们的房子虽然不大,但很温馨,院子也宽敞,我和天柱计划着种点菜和花,已经撒下菜籽了。天气比青岛要更湿润暖和一些,海风吹着很舒服。
我已经正式到学校报到了,教初二两个班的语文。孩子们都很淳朴,对知识有一种天然的渴望,这让我很有干劲。同事们也很照顾我,尤其是几位老教师。教学工作正在慢慢熟悉,我会努力的。
天柱工作也顺利,他适应得很快。他对家里非常照顾,重活累活都不让我插手,(他总说我没力气,其实我力气不小呢)。我们俩分工合作,把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他性格沉稳,心思细腻,很多事情都想在我前面,和他在一起,我觉得很安心。
欧阳叔叔、安欣阿姨和葛老师前天来家里坐了,送来了热水瓶和点心,很关心我们。和他们聊起爸妈,都觉得格外亲切。岛上的老邻居们都很和善,请爸妈不用担心我们人际交往的问题。
……“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亚宁写着生活中的琐碎:学会了做红烧肉,天柱夸她做得好;一起去海边散步,捡到了漂亮的贝壳;听岛上的人说,秋天的时候,山上的橘子熟了,特别甜……
她没有写初来乍到对陌生环境的一丝不适,没有写第一次独立持家手忙脚乱的瞬间,也没有写对父母的思念。她写的,都是能让父母安心、开心的内容。她长大了,不再是那个需要父母时刻庇护的小姑娘,她开始学着报喜不报忧,就像当年的母亲安杰,以及更早时候的父亲江德福那样。
写到最后,她笔锋一转:
“妈妈,您有关节痛的毛病,现在天气转凉,一定要注意保暖,晚上用热水泡泡脚。爸爸工作忙,也要记得按时吃饭,保重身体。哥哥姐姐们还好吗?代我们问好。
我们都很好,真的很好。请你们一定照顾好自己,勿念。
女儿:亚宁 敬上
XX年XX月XX日于松山岛”
刚写完信,孟天柱就扛着几根细竹竿回来了。他额上带着汗,却兴致勃勃:“亚宁,你看这些竹子行不行?我挑的都是粗细均匀的。”
亚宁拿起毛巾给他擦汗,又递上晾好的开水:“行,你挑的肯定没问题。信写完了,你看看?”
孟天柱接过信,仔细看了一遍,点点头:“写得好,爸妈看了肯定放心。”他顿了顿,看着亚宁,“就是……写得太好了,一点烦心事都没有。其实你可以提一下,刚开始总会有点难处。”
亚宁收起信纸,微笑道:“有什么难处?不过都是小事,我们自己能解决。告诉他们,除了让他们干着急,有什么用?”她的神态和语气,在这一刻,像极了安杰处理事情时的果断与周到。
孟天柱看着她,心中一动,伸手将她揽入怀中。他的亚宁,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长为一个如此坚韧、懂事的妻子和女儿了。
“好,那就不说。”他低声道,“等丝瓜架搭好了,秋天我们就能吃自己种的丝瓜了。”
阳光洒满小院,也洒在相依的两人身上。家书抵万金,而这平淡日常里的相濡以沫,更是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