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院子里的丝瓜藤蔓沿着孟天柱搭好的架子奋力攀爬,已经开出了几朵嫩黄的小花。亚宁种的青菜也长势喜人,绿油油的一片。
这天下午,亚宁刚下课回家,就在院门口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邮递员老周。
“江老师,正好有你的包裹和信!从青岛来的!”老周笑着递过一个不小的包裹和一封信。
“谢谢周师傅!”亚宁连忙接过来,一看笔迹,包裹单是母亲安杰填的,信则是父亲江德福写的。
她心里一阵欢喜,抱着包裹快步走进屋里。
先拆开信,父亲那略带潦草却筋骨分明的字迹跃然纸上:
“亚宁,天柱:
信已收到,知你二人一切安好,吾心甚慰。
亚宁教学工作步入正轨,很好。教书育人,责任重大,须耐心细致,不可误人子弟。天柱工作繁忙,亚宁要多体谅、支持。夫妻之间,贵在相互理解,相互扶持。
岛上生活简朴,然更能锻炼人。你二人皆出身军人家庭,当不怕吃苦,勤俭持家。院子既已开垦,可多种植,自给自足,其乐无穷。
家中一切均好,勿念。你母亲关节已无大碍,唯时常念叨你。卫国、卫东、亚菲他们亦常回家,颇热闹。
望你二人互敬互爱,共同进步。遇事多商量,谨慎为之。
父:德福
XX年XX月XX日”
父亲的信,一如既往的言简意赅,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和父亲的威严,但字里行间那份关切与期望,亚宁读得真切。她仿佛能看到父亲写下这些字时,那严肃却隐含慈爱的面容。
她小心翼翼地把信折好收起来,然后满怀期待地拆开包裹。
包裹里东西很杂,却样样透着母亲的细心和牵挂:两斤新的毛线,颜色是亚宁喜欢的鹅黄色;一本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几块质量很好的棉布,估计是让亚宁做衣服或床单用的;一大包用塑料袋封得严严实实的虾干、鱼干;还有一小瓶她自己腌制的酱黄瓜……
最下面,还有一个单独的小盒子,里面是一条柔软的羊毛围巾,和一张字条,是母亲安杰的笔迹:
“亚宁:
岛上风大,早晚凉,围巾戴着挡风。毛线给你和天柱织件毛衣。布看着裁,做点需要的。吃的别省,身体要紧。家里都好,勿念。好好和天柱过日子。**
妈”
没有过多的言语,却处处是母亲的体贴。亚宁摸着那柔软的围巾,闻着那熟悉的、来自家乡的虾干味道,眼眶微微湿润了。无论走多远,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
晚上孟天柱回来,看到包裹里的东西,也是感慨万千。
“爸妈真是太惦记我们了。”他拿起那本崭新的词典,“这个正好,你备课用得着。”又拿起虾干,“这个周末,我们做虾干焖饭吃?”
“好!”亚宁用力点头,把围巾拿过来,围在孟天柱的脖子上试了试,“妈给你的,说岛上风大。”
孟天柱摸着柔软的围巾,笑了:“妈想得真周到。”
两人一起整理着包裹里的东西,每一样都充满了爱意。远方的牵挂,通过这小小的包裹,跨越海洋,温暖着他们在海岛上的小家。
亚宁拿起那团鹅黄色的毛线,心里已经有了打算,她要给天柱织一件毛衣,也要给父母织点东西寄回去。
爱,在给予和接收之间,完成了最温暖的循环。松山岛上的这个小家,因为这份远方的牵挂,而变得更加充实和牢固。
夜色中,小院的灯光依旧温暖,与遥远的青岛城里那栋小楼的灯光,遥相呼应,共同诉说着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