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风云争霸
本书标签: 古代 

第五章 彭城初临,刘彻整楚营

风云争霸

彭城的晨光带着南方特有的湿润,透过楚王宫的雕花窗棂,在青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刘彻身着朱红色的楚式深衣,腰间玉带钩上镶嵌的绿松石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他站在殿前的白玉阶上,望着宫墙外那片连绵的楚地平原,深吸了一口气。

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混杂着远处淮河传来的水汽,与长安干燥的风截然不同。宫墙外的街道上,已经有了商贩的吆喝声,挑着担子的货郎摇着拨浪鼓走过,穿着粗布短打的百姓往来穿梭,操着带着吴侬软语余韵的楚地方言,让他这个来自关中的帝王,生出几分异乡之感,却又被一股莫名的兴奋包裹——这片土地,将是他逐鹿天下的起点。

“大王,楚国的军卒名册与军械库已整理妥当,请您过目。”令尹昭阳捧着一卷厚重的竹简,缓步走上台阶。这位楚国老臣鬓角已斑白,脸上刻着岁月的沟壑,眼神中却带着几分审视,显然还在掂量这位行事风格迥异的新君。

刘彻接过竹简,随意翻开。上面用楚地特有的蝌蚪文记载着军卒的姓名、籍贯、年龄与擅长的兵器,字迹有些潦草,显然是仓促间整理出来的。他看到“上柱国景鲤麾下,甲士三万,弩兵两万,车兵五千,骑兵不足千”的字样时,眉头微微蹙起。

“骑兵不足千?”刘彻的声音带着几分讶异,目光转向昭阳,“楚国地跨江淮,沃野千里,为何骑兵如此匮乏?”

昭阳躬身答道:“回大王,楚国多水泽,骑兵难以施展,故历来重步卒与舟师。且战马多产自北方燕赵之地,楚国购入不易,价格高昂,寻常士卒难以配备。”

刘彻嘴角勾起一抹不以为然的弧度。他想起自己当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引入大宛汗血马,组建起横扫匈奴的铁骑,区区战马匮乏,在他眼中算不得难题。“战马之事,孤自有办法。”他将竹简放在一旁的石桌上,“传孤旨意,即日起,在淮北平原开辟马场,由景鲤负责,征调工匠打造马厩,派使者携黄金百镒、丝绸千匹前往燕国,以高价购马。”

昭阳心中一惊:“大王,百镒黄金已是楚国半年的国库收入,若尽数用于购马,恐……”

“国库不足,便开源。”刘彻打断他的话,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楚国的铜矿、铁矿储量颇丰,可加大开采力度,铸成钱币与兵器,与中原各国通商。另外,盐税可提高一成,淮水沿岸的渔税也需整顿,那些私盐贩子与渔霸,该敲打敲打了。”

他的目光扫过宫墙外的市集,那里人头攒动,显然商业繁盛。“彭城的商市,可设专门的市令,规范交易,征收商税。告诉那些商人,只要纳税,孤便保他们生意安稳,但若敢偷税漏税,或是囤积居奇,孤定斩不饶。”

昭阳听得目瞪口呆。这位新君上台不过三日,便要动盐税、渔税、商税,还要开采矿藏、开辟马场,桩桩件件都是大事,且透着一股强硬的气息,与以往楚国君主的温和截然不同。他张了张嘴,想再说些什么,却被刘彻眼中的锋芒逼退,只能躬身应道:“臣……遵旨。”

待昭阳退下,刘彻沿着宫道缓步而行。道旁的垂柳刚抽出新绿,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倒映在路边的池塘里,泛起一圈圈涟漪。他想起昨日在天庭看到的大汉未来,那些外戚专权、宦官乱政的乱象,心中便燃起一股火焰——这一世,他不仅要在战国立足,更要建立一个比大汉更加强盛、更加长久的帝国。

“报——上柱国景鲤求见!”一名内侍匆匆跑来,单膝跪地。

“宣。”刘彻停下脚步,转身望向宫门口。

片刻后,一位身着皮甲、身材魁梧的将领大步走来,身上还带着淡淡的硝烟味,显然是刚从军营赶来。他抱拳行礼,声音洪亮如钟:“末将景鲤,参见大王!”

刘彻打量着他。景鲤面容刚毅,手臂上有着几道深浅不一的伤疤,眼神锐利,透着久经沙场的悍勇,倒有几分像他麾下的霍去病。“景将军刚从军营回来?”

“是。”景鲤答道,“末将正在清点淮水沿岸的舟师,现有大小战船三百余艘,其中楼船五十艘,斗舰百艘,其余多是小型渔船改造的哨船。只是……许多战船年久失修,桨橹腐朽,恐难担大战之任。”

“修!”刘彻斩钉截铁地说,“传孤旨意,征调木工、铁匠各五百名,由你统领,三个月内,务必将所有战船修缮一新。另外,孤要你在淮水与汉水交汇处,建造一座大型船坞,打造新式楼船,要比现在的楼船更高、更坚固,能搭载五十名弩手与十架投石机。”

景鲤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楚国舟师虽强,但多年未有大的革新,这位新君的想法,正合他意。“末将领命!只是……建造新船坞与新式楼船,需耗费大量木材与铁料……”

“木材从大别山采伐,派五千卒役护送,谁敢阻拦,以通敌论处。”刘彻道,“铁料从宛城铁矿调运,令尹已着手整顿矿场,不会短缺。你只需专心造船,所需人力物力,孤一概满足。”

景鲤心中大定,再次抱拳:“末将定不辱使命!”

刘彻满意地点点头,忽然想起一事:“楚国的弩箭,射程如何?”

景鲤答道:“寻常弩箭射程不过百步,特制的大黄弩可达百五十步。”

“不够。”刘彻摇头,“孤要射程两百步以上的弩箭。传孤旨意,召集楚国所有工匠,改良弩机,增加望山(瞄准器)的刻度,加粗弓弦,用桑木与牛角复合制作弩臂,务必在一个月内造出样品。”

他在心中盘算着。当年汉军对抗匈奴,强弩是克敌制胜的利器,若能在战国时代造出射程更远的弩箭,楚国的远程战力将大大提升,足以压制秦国的步卒。

景鲤虽对“望山刻度”不甚明了,但见刘彻说得笃定,便应道:“末将即刻去办。”

送走景鲤,刘彻继续在宫中闲逛。这座楚王宫虽不如未央宫宏伟,却也处处透着南方的精致,廊柱上雕刻着龙凤纹饰,墙角摆放着青铜酒樽,地上铺着光滑的青石,显然经过精心打磨。他走到一处偏殿,见里面堆放着许多竹简,便信步走了进去。

竹简上大多是楚国的史书与诸子百家的著作,还有一些是历代楚王的诏令。刘彻随手拿起一卷,上面记载着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字迹苍劲有力。他看着“在德不在鼎”的字样,嘴角露出一抹冷笑。

“德?若没有实力,德不过是笑话。”刘彻将竹简放回原处,目光落在一卷《孙子兵法》上。他翻开细看,只见上面有许多批注,字迹与其他竹简不同,显然是后人所加。

“大王,这是已故的吴起将军留下的批注。”一名老内侍见他感兴趣,上前解释道,“当年吴将军在楚国变法,强军富民,曾注解过许多兵书。”

刘彻心中一动。吴起是战国名将,与孙武并称“孙吴”,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仔细看着批注,见上面写着“兵不在多,以治为胜;治者,素行其令也”,不禁点头。这与他整顿汉军时的理念不谋而合。

“将这些兵书全部搬到孤的寝殿。”刘彻道,“另外,传孤旨意,在彭城设立‘讲武堂’,选拔军中勇武之士与智谋之辈,每日研习兵法,由景鲤与几位老将轮流授课。”

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仅要有精良的装备,更要有懂得兵法的将领,讲武堂便是培养将才的摇篮。

傍晚时分,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瑰丽的橘红。刘彻站在宫墙上,望着城外的军营。那里炊烟袅袅,隐约能听到士卒操练的呐喊声,与他记忆中汉军的营垒何其相似。

报——大王,燕国使者已到城外,请求入见。”内侍来报。

刘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派去燕国购马的使者尚未出发,燕国使者却先到了,想必是为了打探楚国的虚实。“宣他们明日入宫,孤倒要看看,燕人想说些什么。”

他转身走下宫墙,步履沉稳。彭城的夜晚比长安来得早,宫灯次第亮起,将宫殿映照得如同白昼。刘彻坐在案前,看着面前的楚国疆域图,手指在淮水、汉水、大别山、云梦泽等地一一划过。

“楚国的优势,在于水网密布,物产丰饶,舟师强大。”刘彻自语道,“劣势是骑兵匮乏,北部边境无险可守,容易受到秦国与魏国的夹击。”

他在地图上圈出上庸之地:“嬴政占着这里,如鲠在喉,必须夺回。但不能硬拼,需寻个时机,联合赵国或魏国,南北夹击。”

又在淮北平原画了个圈:“这里地势平坦,适合养马,待战马购入,便可组建骑兵,日后北上攻魏,南下击齐,都用得上。”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江东之地:“吴越故地,民风彪悍,若能收服,可为楚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

思绪正浓时,内侍端来晚餐。简单的几样菜肴:炖鸡、烤鱼、蔬菜羹,还有一碗粟米饭。刘彻拿起筷子,尝了一口烤鱼,味道鲜美,带着淮水特有的清甜。

“这鱼不错。”刘彻赞道,“是淮水的鱼?”

“回大王,是今日刚从淮水捕捞的鲈鱼。”内侍答道。

刘彻点点头,忽然想起一事:“淮水的渔民,多吗?”

“回大王,沿岸渔民不下万户,只是常受水匪与苛税所扰,日子过得艰难。”

“明日传孤旨意,免去淮水渔民三年渔税,派舟师清剿水匪,保护他们的生计。”刘彻道,“告诉他们,孤是他们的王,会护着他们。”

他知道,民心虽非根本,却也不可忽视。尤其是渔民熟悉水性,日后可为舟师提供大量兵员,善待他们,百利而无一害。

夜深人静,楚王宫渐渐沉寂。刘彻躺在床榻上,却毫无睡意。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如同一层薄霜。他想起卫青、霍去病,想起张骞、苏武,那些伴随他开创大汉盛世的臣子,如今却都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这一世,孤身边,也会有新的卫青、霍去病。”刘彻握紧拳头,眼中闪烁着雄心,“嬴政、李世民、朱元璋……你们都等着,这天下,终将是孤的!”

远处的军营里,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咚——咚——”,清晰地传入宫中。刘彻闭上眼睛,脑海中勾勒着楚国未来的蓝图:强大的舟师游弋于江淮,精锐的骑兵驰骋于淮北,锋利的弩箭威慑着六国,富足的百姓拥护着他这个王……

彭城的第一夜,在这位大汉帝王的雄心与谋划中,悄然流逝。而属于楚国的新篇章,才刚刚翻开。

上一章 第四章 咸阳故地,嬴政观秦势 风云争霸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六章 蓟城风动,皇太极理燕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