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双界账本的代价
手机屏幕的光在古色古香的账房里显得格外刺眼,林砚盯着“东街”两个字,手指微微发颤——她上周刚在那片区域发过传单,知道附近有个重点高中,家长对冲刺辅导的需求极大。
“姑娘?”沈砚的声音拉回她的注意力,他指着账册上“200元”旁的淡青色印记,“自这笔钱出现后,账册边缘就多了这个,像……像被水浸过的痕迹。”
林砚低头看去,那抹淡青竟和自己左手虎口处的淤青颜色一模一样——昨天骑电动车去郊区上课,为躲闯红灯的自行车摔了一跤,虎口刚好磕在车把上。她猛地攥紧手,一个荒诞的念头冒出来:“你这账册,是不是和我的生活……连在一起了?”
沈砚愣了愣,随即翻到账册第一页,上面用朱砂画着个复杂的符号:“这是先祖传下的‘通运账’,说若遇同名之人,账本会显‘双生运’,只是我从前以为是传说。”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些,“不过先祖也说,‘双生运’有代价,一方得运,一方承厄。”
林砚还没消化这话,手机突然响了,是新订单的家长打来的。对方语气急切,说孩子下周要模考,想从明天开始每天晚上加两小时课,课时费按三倍算——只要能提分。
三倍课时费!林砚心里一动,这笔钱要是能拿到,本月的还款就能凑够一半。她刚要答应,就见沈砚突然捂住胸口,脸色白了几分,毛笔“啪”地掉在宣纸上,晕开一团墨。
“你怎么了?”林砚连忙扶住他。
“心口突然发闷,像被什么东西压着。”沈砚喘了口气,指了指账册,“方才你接电话时,账上‘东街粮铺’那页,突然多了道墨痕,盖住了半行字。”
林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那道墨痕的位置,刚好对应着家长提到的“每晚加课”——她心里一凉,连忙对着电话说:“抱歉,我晚上还有其他安排,只能每天加一小时课。”
话音刚落,沈砚的脸色竟缓了些,账册上的墨痕也淡了几分。
“是‘加课’的事。”林砚反应过来,“我要的越多,你这边的‘厄’就越重?”
沈砚点点头,捡起毛笔在纸上写了行字:“先祖笔记里写过,‘双生运’如天平,一头重了,另一头就会沉。你若想靠账本急着凑钱,恐怕会让我这边的亏空案更难办。”他顿了顿,抬头看她,“姑娘,你急需用钱,是有什么难处吗?”
林砚看着他清澈的眼睛,鬼使神差地说了助学贷款的事——说42000元的压力,说母亲的降压药,说被取消订单后的焦虑。这些话她从没跟人说过,连母亲都只敢报喜不报忧,可对着这个素未谋面的古代小生,竟一股脑全倒了出来。
沈砚听完,沉默了片刻,在账册上写下一组数字:“这是东街粮铺上个月的粮款出入,我算着有笔结余没入账,或许能帮你。”他指着数字,“你去东街找那家‘便民超市’——就是账册上‘粮铺’的位置,超市老板家有个孩子,数学偏科,你若能帮他梳理清楚错题,他定会付你足额的课时费。”
林砚看着账册上的数字,又看了看沈砚,突然觉得眼眶发热。她掏出手机,把自己整理的“函数解题口诀”拍下来,递到他面前:“这个给你,里面的公式能快速核对账目,比你一笔笔算快得多。”
沈砚凑过来,看着屏幕上的公式,眼睛亮了:“竟有这般巧妙的算法?”
就在这时,林砚的耳边突然传来闹钟的声音——是她睡前定的,怕错过早上的早辅课。眼前的账房开始模糊,雕花木窗渐渐变成出租屋的白墙,沈砚的身影也越来越淡。
“姑娘!”沈砚的声音带着急意,“若遇难处,就对着账本默念我的名字,我……”
话没说完,林砚猛地睁开眼,发现自己还趴在桌上,台灯亮着,草稿纸摊在面前,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和家长的通话记录里。
她愣了愣,伸手摸向口袋,指尖触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掏出来一看,竟是半块刻着“沈”字的墨锭,墨香和梦里闻到的一模一样。
而桌上的还款计划表旁,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是用淡青色墨水写的:“东街便民超市,找王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