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置身于时代洪流,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时代的考卷已然铺陈,其核心议题便是如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破题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并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此作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何为发展之基?在于科技自立自强,点燃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的决定性力量。从“北斗”组网到“天问”探火,从C919翱翔蓝天到“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无一不是自主创新结出的硕果。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芯片、工业软件等部分关键领域仍面临“卡脖子”的风险。这警示我们,必须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
何为发展之径?在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坚实载体”。 新质生产力并非空中楼阁,它必然依托于高效、安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抢占先机,打造增长新引擎。另一方面,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智改数转”,让“老树发新枝”,实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避免经济“脱实向虚”,夯实强国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何为发展之本?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活新质生产力的“一池春水”。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萌发与壮大,呼唤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保障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畅通流动、高效配置,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加鞭。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关乎长远、决定未来的系统性变革。它要求我们每一位未来的公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要拥有宏阔的战略视野和强烈的历史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以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必将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驶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