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后,墨痕书屋迎来了一件大事——当地文化部门得知他们多年来坚持修复古籍、传播传统文化,决定授予墨痕书屋“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称号,并邀请顾怀谨和林栖担任当地古籍修复培训课程的讲师。
授牌仪式那天,书屋打扮得格外喜庆。庭院里摆满了鲜花,展示区的古籍被擦拭得一尘不染,许多古籍爱好者、媒体记者和之前参加过“小小修复师”活动的孩子和家长都来了,热闹非凡。
文化部门的负责人亲自为墨痕书屋授牌,牌匾上“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七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负责人在致辞中说:“墨痕书屋多年来坚守初心,致力于古籍修复与传统文化传播,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你们能以‘传承基地’为新的起点,培养更多古籍修复人才,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顾怀谨接过牌匾,语气诚恳:“感谢文化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古籍修复是一项需要耐心、细心和坚守的事业,我们会继续做好古籍修复工作,也会用心做好培训课程,让古籍修复技术得以传承,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林栖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人群,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只有她和顾怀谨两个人的小院落,到如今热闹非凡的传承基地,墨痕书屋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那些信任他们的人,离不开那些愿意守护古籍的人。
授牌仪式结束后,许多人留下来参观展示区,向顾怀谨和林栖请教古籍修复的问题。小周也忙前忙后,给大家讲解每本古籍的修复过程,从容又专业,完全没了刚来时的青涩。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拉着顾怀谨的手说:“我家里有几本祖传的医书,破损得厉害,一直没人会修。听说你们要开培训课程,我能不能报名参加?我想自己学着修,把这些医书留给子孙后代。”
顾怀谨连忙点头:“当然可以!我们的培训课程面向所有感兴趣的人,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只要愿意学,我们都会认真教。”
老人闻言,激动得热泪盈眶:“太好了!我年轻时就喜欢老书,只是一直没机会接触古籍修复,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当天下午,报名参加培训课程的人就有二十多个,年龄最小的是刚上大学的学生,最大的就是那位想要修医书的老人,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却有着同样的热爱——对古籍的珍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培训课程定在每周六上午,顾怀谨和林栖精心准备了课程内容,从认识纸张、辨别古籍破损类型,到磨糨糊、修补纸页,再到装订成册,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教大家。小周则作为助手,帮着准备工具、指导学员操作,偶尔还会分享自己学习修复的心得。
第一堂课上,顾怀谨从最基础的“认识纸张”讲起。他拿出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纸张样本,一一展示给学员们看:“这是桑皮纸,韧性强,适合修补宋元古籍;这是楮皮纸,质地细腻,常用于明清字画修复;这是竹纸,价格低廉,古代民间书籍多用这种纸印刷……”
学员们听得格外认真,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还有人用手机拍下纸张样本,方便课后复习。那位想要修医书的张大爷,戴着老花镜,一边记笔记一边点头:“原来纸张有这么多门道,以前只知道看书,从来没想过书的纸张还有这么多讲究。”
林栖则教大家磨糨糊:“磨糨糊是古籍修复的基础,糨糊的浓度很关键,太稠了会损伤纸页,太稀了又粘不牢。我们要用小麦淀粉,加适量的水,慢慢研磨,直到没有颗粒,质地均匀细腻为止。”
学员们围在修复台前,跟着林栖的步骤磨糨糊。一开始,大家要么磨得太稠,要么磨得太稀,还有人把淀粉洒了一地。小周在一旁耐心指导:“张大爷,您加水太多了,再加点淀粉;小李,研磨的时候要顺着一个方向,这样糨糊才细腻。”
经过反复尝试,学员们渐渐掌握了磨糨糊的技巧。当大家看着自己磨出的细腻糨糊,脸上都露出了成就感满满的笑容。
“原来磨糨糊都这么有学问。”一位年轻学员感慨道,“以前觉得古籍修复很神秘,现在才知道,都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却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
顾怀谨笑着说:“古籍修复就是这样,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步步来,把每一个细节做好。就像这些纸张,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修复它们,就是要小心翼翼地守护好这些历史的痕迹。”
秋阳透过窗户,洒在修复台上,照亮了学员们认真的脸庞。墨痕书屋里,研磨糨糊的细微声响、学员们的讨论声、工具碰撞的清脆声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林栖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觉得,“传承”这两个字,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接力。